帕米尔北缘木什背斜第四纪滑脱褶皱作用与北翼逆断裂的生长

被引:6
作者
肖伟鹏 [1 ,2 ]
陈杰 [1 ]
李涛 [1 ]
李文巧 [1 ]
Thompson J [3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3] 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University of
关键词
帕米尔; 木什背斜; 褶皱相关逆断层; 断层陡坎; 断层位移-长度标度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发育在帕米尔弧形推覆构造带最前缘的木什活动背斜是一南缓北陡的第四纪滑脱褶皱,背斜的最小地壳缩短量为0.7km,构造隆升幅度可达1.5km。木什背斜北翼逆断层由一系列坡向北的反向断层陡坎组成,不同断坎间垂直位移分布呈现此消彼长的特征,不论是整个北翼逆断层西段还是单条断坎,其垂直位移均呈东高西低的不对称分布,位移梯度东高西低,这可能反映了背斜西段晚第四纪褶皱作用的东强西弱。该断层可能是背斜生长过程中为了调节褶皱逐渐紧闭时不断减小的核部空间形成的浅部、无根的前翼次级剪切逆冲断层,本身不会产生中强地震。该断层晚第四纪平均水平缩短速率为0.8mm/a,仅吸收了该区现今GPS地壳缩短速率的1/5。木什背斜和背斜北翼逆断层的生长均遵从根据全球断层数据获得的断层长度>100m的标度律。木什背斜北翼逆断层西段陡坎的幂律回归标度指数n=1.37(R2=0.88),其断层最大位移(Dmax)与断层长度(L)的比值(k)远小于木什背斜的约4.3%,但比全球地震地表破裂带的k值(10-4~10-5)要大1~2个数量级,这表明木什背斜北翼断裂陡坎可能是数个中强震的派生产物,但尚处于断层发育的早期。
引用
收藏
页码:289 / 307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 [1] 帕米尔构造结及邻区的晚新生代构造与现今变形
    陈杰
    李涛
    李文巧
    袁兆德
    [J]. 地震地质, 2011, 33 (02) : 241 - 259
  • [2] 利用变形河流阶地限定帕米尔北缘木什背斜的缩短、隆升和侧向扩展
    李涛
    陈杰
    肖伟鹏
    Burbank D W
    黄明达
    Thompson J
    [J]. 地震地质, 2011, 33 (02) : 308 - 322
  • [3] 帕米尔东北缘地区构造变形特征与盆山结构
    陈汉林
    张芬芬
    程晓敢
    廖林
    罗俊成
    师骏
    王步清
    杨长福
    陈立峰
    [J]. 地质科学, 2010, 45 (01) : 102 - 112
  • [4]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邓洪菱
    张长厚
    李海龙
    邹云
    [J]. 自然科学进展, 2009, 19 (03) : 285 - 296
  • [5] The deformation pattern and fault rate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ferred from GPS observations[J]. YANG ShaoMin1,2, LI Jie1,3 & WANG Qi2,1 1 Research Center of 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2 Institute of Seism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Wuhan 430071, China;3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830011,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8(08)
  • [6] 喀什北缘南天山冲断带构造变形分析
    钱俊锋
    肖安成
    程晓敢
    王亮
    张微
    孟立丰
    姚琪
    [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8, (04) : 538 - 544
  • [7] 中国西南天山西域砾岩的磁性地层年代与地质意义
    陈杰
    RVHeermance
    DWBurbank
    KMScharer
    王昌盛
    [J]. 第四纪研究, 2007, (04) : 576 - 587
  • [8]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与应用研究新进展
    何登发
    John SUPPE
    贾承造
    [J]. 地学前缘, 2005, (04) : 353 - 364
  • [9] 利用河流阶地限定活动褶皱的类型和生长机制:运动学模型[J]. 陈杰,Scharer K M,Burbank D W,王昌盛.地震地质. 2005(04)
  • [10] 西昆仑山前乌泊尔逆冲推覆带构造特征
    刘胜
    邱斌
    尹宏
    李建立
    翟胜敏
    李文华
    [J]. 石油学报, 2005, (06) : 16 -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