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春、夏陆面热力状况变化特征:NCEP/NCAR与ERA40再分析资料的比较

被引:9
作者
郑旭程 [1 ,2 ]
陈海山 [1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关键词
陆面热力状况; 空间分布; 年际变率; 资料对比;
D O I
10.13878/j.cnki.dqkxxb.2012.01.013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目前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两套再分析资料:NCEP/NCAR再分析的陆地表面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or skin temperature,简称LST)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40表层土壤温度(ECMWF-STL1)资料,揭示了两组资料反映的春、夏季陆面热力状况分布特征及变率的异同。结果表明:1)两套资料的全球春季陆面热力状况气候态分布均反映出表面温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趋势,但在中低纬地区,ECMWF-STL1高于LST,高纬度地区情况相反。夏季,除格陵兰岛外,两套资料陆面热力状况气候态分布基本相同。2)春季ECMWF-STL1、LST变率类似,均表现为北半球中高纬地区表面温度变率大的特征。相比而言,欧亚大陆北部ECMWF-STL1变率较LST明显,南部相反。夏季,温度变率较大的区域主要位于非洲中部、欧亚大陆北部及美洲部分地区,其中,南北美洲两套资料温度变率差别较大。3)分析EOF第一模态发现,两套资料均表现出春季欧亚大陆热力状况南北反相变化的特征,澳大利亚及南北美洲地区两套资料空间分布型位相正好相反。对于夏季而言,两套资料均反映出欧亚大陆及非洲的一致性变化特征,而其他地区差别较大;4)春季增温显著的地区主要位于欧亚大陆中高纬,相比而言,欧亚大陆北部ECMWF-STL1升温较明显,南部LST降温较明显。夏季,非洲、欧亚以及北美洲地区,两套资料升降温趋势分布相似,但LST升降温幅度均较ECMWF-STL1大。总之,两套资料对热力状况的描述在非洲及欧亚大陆上相似性较大,而在澳大利亚、格陵兰岛及南北美洲地区有一定的差别。另外,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热力状况的描述两套资料差别较大。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5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冬季亚洲大陆年际热力差异与中国气候的关系 [J].
梁红丽 ;
晏红明 ;
肖子牛 ;
万云霞 .
气象科学, 2010, 30 (06) :754-762
[2]   冬季亚洲大陆的热力差异和中国气候的关系 [J].
梁红丽 ;
晏红明 ;
段玮 .
热带气象学报, 2010, 26 (04) :409-420
[3]   初春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变化对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 [J].
何冬燕 ;
邓学良 ;
赵勇 .
高原气象, 2010, 29 (03) :579-586
[4]   两种再分析资料中夏季地表气温与中国测站资料的差异 [J].
高庆九 ;
管兆勇 ;
蔡佳熙 ;
闵锦忠 .
大气科学, 2010, 34 (03) :471-482
[5]   东亚地区500 hPa位势高度场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ERA-40资料的比较 [J].
方之芳 ;
雷俊 ;
吕晓娜 ;
瞿婞 ;
李茜 .
气象学报, 2010, 68 (02) :270-276
[6]   华南及邻近海域春季海陆温差减弱与东亚夏季风强度关系的分析和模拟 [J].
施晓晖 ;
徐祥德 .
高原气象 , 2009, (01) :108-114
[7]   南极洲低层两种位势高度再分析资料的比较 [J].
施宁 ;
王盘兴 ;
徐海明 ;
郭栋 .
高原气象, 2008, 27 (06) :1249-1256
[8]   北非地区海-陆热力差异与夏季江淮流域旱涝的关系 [J].
赵勇 ;
钱永甫 .
气象学报, 2008, (02) :203-212
[9]   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若干重要特征及两份大气再分析资料的异同 [J].
韩晋平 ;
王会军 .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06) :1666-1676
[10]   NCEP/NCAR再分析风速、表面气温距平在中国区域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可信度分析 [J].
施晓晖 ;
徐祥德 ;
谢立安 .
气象学报, 2006, (06) :709-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