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的土壤酶效应初探

被引:16
作者
丁永亮 [1 ,2 ]
李锦 [1 ]
闫慧荣 [2 ]
和文祥 [1 ]
田霄鸿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酶活性; 总体酶活性; 土壤有机碳; 易氧化碳;
D O I
10.13207/j.cnki.jnwafu.2014.03.036
中图分类号
S154.2 [土壤生物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探讨秸秆还田适宜模式。【方法】试验地位于陕西关中平原的三原县,在小麦-夏玉米一年二熟轮作模式下,采用田间试验,进行2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分别设置小麦、玉米秸秆还田2个因素,每个因素下设3个水平(小麦秸秆还田:小麦秸秆高留茬覆盖还田模式、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模式和小麦秸秆不还田模式;玉米秸秆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玉米秸秆粉碎深松还田模式和玉米秸秆不还田模式),共组成9种模式,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模式下5~30和30~60cm土层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含量及β-葡萄糖苷酶、FDA水解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脱氢酶活性和总体酶活性(TEI)的变化特征。【结果】与对照(玉米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不还田)相比,8种秸秆还田模式有机碳、易氧化碳含量均明显增加,其中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5~3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幅最大,达到34.72%;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玉米秸秆不还田模式5~30cm土层土壤易氧化碳含量增幅最大,达到27.02%。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模式总体上提高了5~60cm土层β-葡萄糖苷酶、FDA水解酶、蔗糖酶、多酚氧化酶、碱性磷酸酶和脱氢酶6种酶的活性,除脱氢酶外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在5~60cm土层,所有秸秆还田模式TEI均高于对照,总体上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5~30cm土层TEI增幅最大,达到40.23%。土壤FDA水解酶、蔗糖酶和TEI可在一定程度上用于表征秸秆还田模式的优劣。【结论】综合考虑可知,小麦秸秆不还田+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模式是陕西关中地区适宜的秸秆还田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37 / 14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长期秸秆还田对塿土耕层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J].
陈鲜妮 ;
岳西杰 ;
葛玺祖 ;
王旭东 .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 (01) :25-32
[2]   关中平原农田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附视频 [J].
南雄雄 ;
游东海 ;
田霄鸿 ;
李锦 ;
王淑娟 ;
崔娟 ;
刘廷 .
华北农学报, 2011, (05) :222-229
[3]   秸秆还田少免耕对冲积土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碳氮的影响 [J].
刘定辉 ;
舒丽 ;
陈强 ;
陈尚洪 ;
陈红琳 ;
朱钟麟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1, (02) :158-162
[4]   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量对晚稻土壤养分与微生物的影响 [J].
陈冬林 ;
易镇邪 ;
周文新 ;
屠乃美 .
环境科学学报, 2010, 30 (08) :1722-1728
[5]   长期施肥土壤的FDA水解酶活性 [J].
马星竹 .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0, 36 (04) :451-455
[6]   玉米旱作栽培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J].
李倩 ;
张睿 ;
贾志宽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 (04) :152-154+162
[7]   麦秸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 [J].
徐国伟 ;
段骅 ;
王志琴 ;
刘立军 ;
杨建昌 .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03) :934-942
[8]   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有机质提升的探索研究 [J].
王应 ;
袁建国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S2) :120-121
[9]   水稻秸秆还田现状与分析 [J].
张庆玲 .
农机化研究, 2006, (08) :223-223
[10]   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J].
吴婕 ;
朱钟麟 ;
郑家国 ;
姜心禄 .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02) :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