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地区第四纪介形虫及环境变迁的探讨

被引:12
作者
庞其清 [1 ]
刘俊英 [2 ]
郑绵平 [2 ]
赵希涛 [2 ]
机构
[1] 石家庄经济学院
[2] 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第四纪; 介形虫; 环境变迁; 昆仑山垭口地区;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5 [古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青藏高原昆仑山垭口地区发育一套第四纪地层,自下而上有:惊仙组(惊仙冰碛层)、羌塘组、纳赤台沟组、三岔河组、小南川组和热水组。在羌塘组和三岔河组发现丰富的介形虫化石,可明显地划分两个介形虫组合,即:①Ilyocypris-Candona-Leucocythere-Li mnocytherellina组合和②Li mnocythere-Prionocypris-Eucypris-Ilyocypris组合。第1组合的化石包含8属25种,分布于羌塘组,以其中段化石最为丰富,该组合显示了西藏色林湖-班戈湖夏穷错组、青海阿乙亥组、陕西-河南三门组和华北地区泥河湾组早更新世的特征,故含第1组合及所含地层---羌塘组的时代无疑应归属为早更新世,但不排斥其上段上部有延至中更新世的可能。第2组合由9属12种组成,其中有9个现生种,该组合发现于三岔河组上部,显示了青海中-上更新统二郎尖组,西藏色林湖-班戈湖地区上更新统同旧藏布组的特征,故含第2组合及其地层---三河岔组应归属晚更新世,但其中-下部有属中更新世的可能。根据介形虫化石古生态特征和生态组合的变化及沉积特征,羌塘组为河湖相沉积,下段为冲积扇的粗碎屑沉积,中段为湖相细碎屑沉积,上段为扇三角洲粗碎屑沉积。三岔河组的中-下部为辫状河流相的沉积,上部为湖相沉积。青藏高原在整体上升的同时,于早-晚更新世高原的边缘地区受到河流的切割,而在断陷盆地则仍接受沉积。
引用
收藏
页码:1672 / 1691+1788 +1788-1792
页数:25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太湖现生介形虫 [J].
禹娜 ;
赵泉鸿 ;
E.L.SCHORNIKOV ;
陈立侨 .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5, (02) :143-151
[2]   青海柴达木盆地第四纪介形类属Ilyocypris壳面瘤状装饰的分类意义 [J].
杨藩 ;
孙镇城 ;
张永华 ;
乔子真 .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2, (01) :15-34
[3]   150年来青藏高原南红山湖的介形类与环境变化 [J].
李元芳 ;
朱立平 ;
李炳元 .
地理研究, 2001, (02) :199-205
[4]   关于“昆仑-黄河运动” [J].
崔之久 ;
伍永秋 ;
刘耕年 ;
葛道凯 ;
庞其清 ;
许清海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1) :53-59
[5]   西藏佩枯错距今13000-4500年间的介形类及环境变迁 [J].
彭金兰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7, (03) :5-7+10-14+16-20
[6]   西昆仑甜水海古湖泊介形类及其环境意义 [J].
李元芳 ;
李炳元 ;
王国 ;
李世杰 ;
朱照宇 .
湖泊科学, 1997, (03) :223-230
[7]   北京延庆盆地第四纪早期介形类动物群、古生态及对该区古环境的认识 [J].
关绍曾,萧宗正,张清波,何希贤 .
化工矿产地质, 1995, (04) :217-228
[8]   青藏高原西北部17000年以来的介形类及环境演变 [J].
李元芳,张青松,李炳元 .
地理学报, 1994, (01) :46-54
[9]   四川红原、若尔盖地区第四纪介形类 [J].
王景哲 ;
朱达今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1, (01) :111-119+137
[10]   西藏班公错地区晚更新世晚期介形类及其古地理意义 [J].
李元芳 ;
张青松 ;
李炳元 ;
刘福涛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1, (01) :57-6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