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新生代隆升剥露研究——低温热年代学证据

被引:39
作者
邓宾 [1 ,2 ]
刘树根 [1 ]
王国芝 [1 ]
李智武 [1 ]
刘顺 [1 ]
曹俊兴 [1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德国图宾根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低温热年代学; 隆升剥露; 褶皱变形; 四川盆地; 青藏高原东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本文通过背斜褶皱变形与低温热年代学年龄(磷灰石和锆石(U-Th)/He、磷灰石裂变径迹)端元模型研究,约束低起伏度、低斜率地貌特征的四川盆地南部地区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四川盆地南部沐川和桑木场背斜地区新生代渐新世-中新世发生了相似的快速隆升剥露过程(速率为~0.1mm/a、现今地表剥蚀厚度1.0~2.0km),反映出盆地克拉通基底对区域均一性快速抬升冷却过程的控制作用.川南沐川地区磷灰石(U-Th)/He年龄值为~10—28.6Ma,样品年龄与古深度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揭示新生代~10—30 Ma以速率为0.12±0.02mm/a的稳态隆升剥露过程.桑木场背斜地区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36—52Ma,古深度空间上样品AFT年龄变化不明显(~50Ma)、且具有相似的径迹长度(~12.0μm).磷灰石裂变径迹热演化史模拟表明桑木场地区经历三个阶段热演化过程:埋深增温阶段(~80Ma以前)、缓慢抬升冷却阶段(80—20Ma)和快速隆升剥露阶段(~20Ma—现今),新生代隆升剥露速率大致分别为~0.025mm/a和~0.1mm/a.新生代青藏高原大规模地壳物质东向运动与四川盆地克拉通基底挤压,受板缘边界主断裂带差异性构造特征控制造就了青藏高原东缘不同的边界地貌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958 / 1973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大陆地质与大陆构造和大陆动力学 [J].
张国伟 ;
郭安林 ;
董云鹏 ;
姚安平 .
地学前缘, 2011, 18 (03) :1-12
[2]   四川盆地钻孔温度测量及现今地热特征 [J].
徐明 ;
朱传庆 ;
田云涛 ;
饶松 ;
胡圣标 .
地球物理学报, 2011, 54 (04) :1052-1060
[3]   四川盆地东南缘中新生代构造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J].
李双建 ;
李建明 ;
周雁 ;
沃玉进 ;
汪新伟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11, 30 (02) :225-233
[4]   雪峰山基底隆升带及其邻区印支期陆内构造特征与成因 [J].
李三忠 ;
王涛 ;
金宠 ;
戴黎明 ;
刘鑫 ;
周小军 ;
王岳军 ;
张国伟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1, 41 (01) :93-105
[5]   四川含油气叠合盆地基本特征 [J].
刘树根 ;
李智武 ;
孙玮 ;
邓宾 ;
罗志立 ;
王国芝 ;
雍自权 ;
黄文明 .
地质科学, 2011, 46 (01) :233-257
[6]   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在四川盆地的地热学响应 [J].
朱传庆 ;
徐明 ;
袁玉松 ;
赵永庆 ;
单竞男 ;
何志国 ;
田云涛 ;
胡圣标 .
科学通报 , 2010, (06) :474-482
[7]   四川盆地地表剥蚀量恢复及其意义 [J].
邓宾 ;
刘树根 ;
刘顺 ;
李智武 ;
赵建成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06) :675-686
[8]   雪峰山陆内复合构造系统印支—燕山期构造穿时递进特征 [J].
金宠 ;
李三忠 ;
王岳军 ;
张国伟 ;
刘丽萍 ;
王建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5) :598-607
[9]   (U-Th)/He年龄在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中的应用——以塔里木盆地KQ1井为例 [J].
邱楠生 ;
Peter Reiners ;
梅庆华 ;
姜光 ;
Nicolesco Stefan ;
陶成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7) :1825-1835
[10]   川西南新生代构造作用以及四川原型盆地的破坏 [J].
王二七 ;
尹纪云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 (03) :359-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