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隐私权的宪法建构

被引:86
作者
李忠夏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数字时代; 隐私权; 住宅; 通信; 个人信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 [民法]; D921 [国家法、宪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030103 ;
摘要
数字时代大幅提升了信息的公开化程度,但信息越公开,就越需要隐私。隐私是区隔心理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缓冲带,可以防止人的心理完全曝光于社会,是人与人格分离的前提,也是社会系统存在的前提。数字时代,隐私与个人信息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加以认识。一些看似不具有私密性的个人信息,也可能暴露个人的隐私。对于个人信息,过宽或过窄的保护都不足取,应将个人信息保护建立在隐私利益的基础之上,而非简单地进行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的二分。中国宪法中的隐私保护,应立足于宪法文本,并通过解释学上的建构,发展出层级化的隐私保护体系。住宅、通信和一般隐私权的建构,需呼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进行教义学上的解释更新。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54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信息隐私权的宪法时刻规范基础与体系重构 [J].
余成峰 .
中外法学, 2021, 33 (01) :32-56
[3]   风险社会治理中的宪法功能转型 [J].
李忠夏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20, 28 (06) :3-15
[4]   基本权利保护范围的界定 [J].
王锴 .
法学研究, 2020, 42 (05) :105-121
[5]   构建智能社会的法律秩序 [J].
张文显 .
东方法学, 2020, (05) :4-19
[6]   新通信时代公民通信权的实践争议与宪法回应 [J].
秦小建 .
政治与法律, 2020, (07) :85-97
[7]   论个人信息保护中的人格保护与经济激励机制 [J].
蔡培如 ;
王锡锌 .
比较法研究, 2020, (01) :106-119
[8]   法院调取通话记录不属于宪法上的通信检查 [J].
杜强强 .
法学, 2019, (12) :78-87
[9]   被误解和被高估的动态体系论 [J].
解亘 ;
班天可 .
法学研究, 2017, 39 (02) :41-57
[10]   言论的两种类型及其边界 [J].
姜峰 .
清华法学, 2016, 10 (01) :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