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走滑转换带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被引:37
作者
朱秀香 [1 ,2 ]
吕修祥 [1 ,2 ]
王德英 [3 ]
张杰 [1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
[2]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关键词
走滑转换带; 油气聚集; 郯庐断裂带; 黄河口凹陷; 渤海海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黄河口凹陷位于渤海海域的东南部,郯庐断裂带西支从凹陷中央穿过,并在此分成了东西两支,形成了中央隆起区走滑转换带,从目前勘探成果来看该走滑转换带成为黄河口凹陷主要含油气构造带之一。通过对该走滑转换带构造与演化特征的研究,以及对转换带内油气成藏特点的分析,指出转换带通过控制圈闭的发育、砂体的展布和油气的运移疏导体系的形成,控制了凹陷内中央隆起区的油气聚集。研究转换带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有利于寻找油气富集区,提高勘探效率。
引用
收藏
页码:476 / 48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中的郯庐断裂带构造[J]. 漆家福,邓荣敬,周心怀,张克鑫.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S1)
[2]   郯庐走滑断裂带活动特征与油气成藏的关系——以金县地区为例 [J].
邓津辉 ;
周心怀 ;
魏刚 ;
孙书滨 ;
王刚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01) :102-106
[3]   大港油田板桥凹陷构造变换带与油气富集 [J].
梁锋 ;
范军侠 ;
李宏伟 ;
侯伯刚 .
古地理学报, 2008, (01) :73-76
[4]   断裂—砂体形成油气运移的“中转站”模式 [J].
邓运华 .
中国石油勘探, 2005, (06) :14-17+90
[5]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及油气运移 [J].
马丽娟 ;
郑和荣 ;
解习农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2) :246-251
[6]   苏北盆地走滑断层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 [J].
刘玉瑞 ;
刘启东 ;
杨小兰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3) :279-283+293
[7]   传递带及其在砂体发育中的作用 [J].
陈发景 ;
贾庆素 ;
张洪年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2) :144-148
[8]   郯庐断裂带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 [J].
张云银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2, (06) :22-25+3
[9]   中新生代辽河盆地区域应力场变化及其成因 [J].
孙红军 .
古地理学报, 2002, (04) :61-69
[10]   郯庐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对渤海东部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J].
邓运华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1, (0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