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初期的海沟沉积:藏东南宗卓组沉积岩石学与物源分析

被引:8
作者
周博 [1 ]
胡修棉 [1 ]
安慰 [1 ,2 ]
马安林 [1 ]
赖文 [1 ]
机构
[1]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宗卓组; 混杂岩;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藏南; 浪卡子; 物源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21 [海洋沉积];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混杂岩是汇聚板块边缘的地质体,主要形成于俯冲和碰撞的背景下。本文对藏东南浪卡子地区宗卓组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研究和物源分析。野外调查表明,宗卓组与下伏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的原始接触关系为逐渐过渡的沉积接触,后期构造作用多呈断层接触。界线附近,宗卓组滑塌的岩块长轴沿页岩片理方向展布,显示沉积混杂的特征;宗卓组多数地层受后期构造作用的改造。宗卓组的混杂岩由岩块和"基质"组成,岩块包括砂岩、灰岩、硅质岩,"基质"以硅质页岩、泥岩为主。砂岩岩块碎屑成分多为火成岩岩屑和沉积岩岩屑;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分布在88~140 Ma,中生代的锆石εHf(t)值变化范围大(-20~17)。这些特征表明岩块的物源为亚洲活动大陆边缘。结合宗卓组的基底为印度大陆北缘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层,因此宗卓组沉积混杂岩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之后沉积。由于宗卓组砂岩岩块缺乏冈底斯弧中古近纪年轻(<60 Ma)年龄,推测这些砂岩岩块的碎屑并非直接来自冈底斯弧及拉萨地体,而是来自洋壳俯冲时期形成的增生楔修康混杂岩。由此,宗卓组为印度-亚洲板块碰撞初期,深水环境下侧向搬运形成的一套沉积混杂岩,物源主要来自西侧的修康混杂岩。宗卓组代表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最早期的海沟沉积,其分布指示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初期的缝合带位置。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西藏班戈县扎穷地区古生界混杂岩块中发现中生代化石 [J].
孟亚洲 ;
纪占胜 ;
姚建新 ;
武桂春 ;
孙倩 ;
廖卫华 ;
潘华璋 .
地质学报, 2017, 91 (04) :812-821
[2]  
Provenance and drainage system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volcanic detritus in the Himalaya as constrained by detrital zircon geochronology[J]. Xiu-Mian Hu,Eduardo Garzanti,Wei An.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2015(01)
[3]   试论西藏南部上三叠统复理石郎杰学群与涅如组 [J].
李祥辉 ;
王尹 ;
徐文礼 ;
孙勇 ;
孔庆友 ;
曾庆高 ;
谢饶武 ;
毛国政 ;
尼玛次仁 ;
周勇 ;
刘玲 .
地质学报, 2011, 85 (10) :1551-1562
[4]   藏南江孜县白沙地区宗卓混杂岩:岩石组成与物源区分析 [J].
孙高远 ;
胡修棉 ;
王建刚 .
地质学报, 2011, 85 (08) :1343-1351
[5]   藏西南札达白垩纪Albian期海绿石的矿物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J].
李响 ;
蔡元峰 ;
胡修棉 ;
黄志诚 ;
王建刚 ;
耿建华 .
地质论评, 2011, 57 (01) :63-72
[6]   砂岩副矿物的物源区分析新进展 [J].
王建刚 ;
胡修棉 .
地质论评, 2008, (05) :670-678
[7]   西藏江孜地区海相白垩系铁赋存状态及古海洋意义 [J].
陈曦 ;
王成善 ;
胡修棉 ;
黄永建 .
地质学报, 2008, (01) :77-84
[8]   Lu-Hf同位素体系及其岩石学应用 [J].
吴福元 ;
李献华 ;
郑永飞 ;
高山 .
岩石学报, 2007, (02) :185-220
[9]   藏南晚白垩世宗卓组巨型混杂堆积的特征及其地裂——地震成因论证 [J].
周志广 ;
梁定益 ;
刘文灿 ;
万晓樵 ;
赵兴国 ;
王克友 .
地质论评, 2006, (03) :314-320+435
[10]   大地构造相在东昆仑造山带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J].
张克信 ;
朱云海 ;
殷鸿福 ;
王国灿 ;
陈能松 ;
侯光久 .
地球科学, 2004, (06) :661-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