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赤红壤理化性质的综合影响

被引:13
作者
张池 [1 ]
高云华 [1 ]
陈旭飞 [1 ,2 ]
周波 [1 ]
李进 [1 ]
任宗玲 [1 ]
戴军 [1 ]
机构
[1]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国土资源部建设用地再开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土地利用与整治重点实验室
[2] 广东省土地开发储备局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赤红壤; 土地利用方式; 理化性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赤红壤pH值、粘粒、容重、孔隙度、有机碳、氮磷钾全量及其速效养分含量的差异,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各变量的相互关系、土壤综合理化特征及其关键改良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新垦旱地容重最高,粘粒含量和孔隙度最低;有机碳、全量氮磷钾养分和速效氮磷养分含量均处于较低水平(P<0.05)。果园土容重显著低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且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钾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P<0.05)。桉树林的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灌木林,而粘粒含量和速效磷含量相对较低(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新垦旱地、果园和桉树林、灌木林土壤理化综合质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新垦旱地当前质量相对较差。有机碳、全氮和速效氮养分缺乏是当前新垦旱地土壤理化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较少的速效磷钾养分含量是当前桉树林地、灌木林土壤质量的限制因素。主成分分析不仅能够区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赤红壤理化质量差异,而且也是探查改良土壤质量因子的有效方法。
引用
收藏
页码:2140 / 214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石灰土土壤团聚体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J].
周玮 ;
周运超 ;
鲁秦安 .
水土保持通报, 2011, 31 (05) :59-64+162
[2]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进展 [J].
陈朝 ;
吕昌河 ;
范兰 ;
武红 .
生态学报, 2011, 31 (18) :5358-5371
[3]   不同施肥对雷竹林土壤肥力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J].
陈闻 ;
吴家森 ;
姜培坤 ;
许开平 ;
黄程鹏 .
土壤学报, 2011, 48 (05) :1021-1028
[4]  
Effect of Reclamation Time and Land Use on Soil Properties in Changjiang River Estuary,China[J]. ülo MANDER.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1(04)
[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以太原市为例 [J].
赵瑞芬 ;
张一弓 ;
张强 ;
程滨 ;
张建杰 .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14) :262-266
[6]   重庆市城郊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以北碚区歇马镇为例 [J].
杨葳 ;
王子芳 ;
高明 ;
陈晨 .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11) :213-218
[7]   川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特征研究——以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小流域为例 [J].
徐波 ;
朱雪梅 ;
刘倩 ;
徐小婵 ;
黄金龙 ;
徐建洪 .
西南农业学报, 2011, (02) :663-668
[8]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组成的影响 [J].
田静 ;
郭景恒 ;
陈海清 ;
范明生 ;
吕润海 ;
魏荔 ;
李晓林 .
土壤学报, 2011, 48 (02) :338-346
[9]   缙云山不同植被类型林下土壤养分含量及物理性质研究 [J].
罗歆 ;
代数 ;
何丙辉 ;
刘秀华 ;
唐寅 .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 (01) :64-69+91
[10]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几种团聚体稳定性指标的比较 [J].
祁迎春 ;
王益权 ;
刘军 ;
于雄胜 ;
周彩景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01) :34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