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PM2.5浓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

被引:32
作者
周一敏
赵昕奕
机构
[1] 教育部地表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北京; PM2.5; 边界层内气象要素;
D O I
10.13209/j.0479-8023.2017.002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美国驻中国大使馆2009年以来的PM2.5浓度监测数据、MODIS光学厚度数据和NCEP边界层气象要素数据,对近年来北京地区PM2.5和边界层内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1年夏、秋季以及2012年夏、冬季北京地区PM2.5污染情况较为严重,2013和2014年污染情况稍有转好;北风为有利于PM2.5扩散的气象条件,且随着北风增强,扩散效果更好;南风为有利于PM2.5堆积的气象条件,且随着南风增大,堆积效果略微增加;边界层高度越高,越有利于PM2.5的扩散;相对湿度越大,越有利于PM2.5的堆积;降水对PM2.5有明显的驱散作用。21世纪以来,北京地区的平均边界层高度有明显的降低趋势,从2500 m降低到1500 m以下,其他气象要素没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11 / 12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华北地区一次强灰霾污染的天气学效应 [J].
杨雨灵 ;
谭吉华 ;
孙家仁 ;
王莉莉 ;
王学远 ;
张元勋 ;
瞿群 ;
赵伟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5, 20 (05) :555-570
[2]   京津冀地区霾成因机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J].
缪育聪 ;
郑亦佳 ;
王姝 ;
刘树华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5, 20 (03) :356-368
[3]  
2013年1月北京市PM2.5区域来源解析[J]. 李璇,聂滕,齐珺,周震,孙雪松.环境科学. 2015(04)
[4]  
高空偏北风背景下北京地区高污染形成的环境气象机制研究[J]. 廖晓农,孙兆彬,唐宜西,蒲维维,李梓铭,卢冰.环境科学. 2015(03)
[5]  
PM2.5 and tropospheric O3 in China and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ollutant emission control[J]. ZHANG Hua,XIE Bing,ZHAO Shu-Yun,CHEN Qi.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4(03)
[6]   三种霾日统计方法的比较分析——以环首都圈京津冀晋为例 [J].
吴兑 ;
陈慧忠 ;
吴蒙 ;
廖碧婷 ;
王迎春 ;
廖晓农 ;
张小玲 ;
权建农 ;
刘伟东 ;
古月 ;
赵秀娟 ;
孟金平 ;
孙丹 .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 (03) :545-554
[7]   京津冀地区气象要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J].
周兆媛 ;
张时煌 ;
高庆先 ;
李文杰 ;
赵凌美 ;
冯永恒 ;
徐明洁 ;
施蕾蕾 .
资源科学, 2014, 36 (01) :191-199
[8]   环首都圈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 [J].
吴兑 ;
廖碧婷 ;
吴蒙 ;
陈慧忠 ;
王迎春 ;
廖晓农 ;
古月 ;
张小玲 ;
赵秀娟 ;
权建农 ;
刘伟东 ;
孟金平 ;
孙丹 .
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4 (01) :1-11
[9]   1961—2012年中国冬半年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气候成因分析 [J].
宋连春 ;
高荣 ;
李莹 ;
王国复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 9 (05) :313-318
[10]   最近40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J].
孙彧 ;
马振峰 ;
牛涛 ;
付如友 ;
胡俊峰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3, 18 (03) :39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