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纳木错湖阶沉积的发生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7
作者
王利强 [1 ]
易朝路 [1 ]
Brigitta Schtt [2 ]
董国成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 柏林自由大学自然地理系
关键词
粒径特征; 土壤有机质; 青藏高原; 纳木错; 发生特征;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9.03.004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选取的21个湖相沉积物样品分别采自纳木错湖西岸塔吉古日(剖面NamCo1)和纳木错湖东北岸的干玛弄附近(剖面NamCo2)。按照其发生特征分别将剖面从顶部到底部划分为12个和9个层次,通过分析各个层次沉积物的粒径分布特征、质地组成特点、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总碳(TC)的百分含量、酸度值(pH)、电导率(EC)、含水量等若干环境指示因子。结果显示:无论在比较两个剖面的发生特征,还是环境指示因子特征,剖面NamCo1发育程度较剖面NamCo2更加发育;通过对测年数据结果分析,两个剖面均形成于晚更新世,并且通过比较各自剖面在垂直方向上的各项环境指示因子的变化趋势,可知纳木错湖流域在晚更新世(约40kaBP)阶段发生过3次相对明显的冷暖交替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503 / 51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西藏纳木错盆地116ka以来沉积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 [J].
朱大岗 ;
孟宪刚 ;
赵希涛 ;
邵兆刚 ;
马志邦 ;
杨朝斌 ;
吴中海 ;
王建平 .
地质力学学报, 2005, (02) :172-180
[2]   西藏纳木错晚更新世以来古降水量变化及其环境响应 [J].
邵兆刚 ;
孟宪刚 ;
朱大岗 ;
王津 ;
杨朝斌 ;
韩建恩 ;
余佳 ;
孟庆伟 .
地质力学学报, 2004, (04) :337-343
[3]   西藏纳木错和藏北高原古大湖晚更新世以来的湖泊演化与气候变迁 [J].
朱大岗 ;
孟宪刚 ;
赵希涛 ;
邵兆刚 ;
杨朝斌 ;
马志邦 ;
吴中海 ;
王建平 .
中国地质, 2004, (03) :269-277
[4]   西藏纳木错地区约120ka BP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与湖面变化 [J].
吴中海 ;
赵希涛 ;
吴珍汉 ;
周春景 ;
严富华 ;
麦学舜 ;
朱大岗 .
地质学报, 2004, (02) :242-252
[5]   西藏纳木错第四纪湖泊沉积与湖成地貌——兼论藏北高原古大湖问题 [J].
朱大岗 ;
赵希涛 ;
孟宪刚 ;
吴中海 ;
邵兆刚 ;
吴珍汉 ;
杨超斌 ;
王建平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 (02) :156-162
[6]   西藏纳木错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与湖面变化 [J].
赵希涛 ;
朱大岗 ;
严富华 ;
吴中海 ;
马志邦 ;
麦学舜 .
第四纪研究, 2003, (01) :41-52
[7]   西藏纳木错第四纪湖相地层划分及纳木错群的建立 [J].
朱大岗 ;
赵希涛 ;
孟宪刚 ;
吴中海 ;
邵兆刚 ;
马志邦 ;
冯向阳 ;
吴珍汉 ;
王建平 ;
杨超斌 .
地质通报, 2002, (11) :708-716
[8]   青藏高原大湖期 [J].
李炳元 .
地理学报, 2000, (02) :174-182
[9]   青藏高原是我国气候变化启动区的新证据 [J].
冯松 ;
汤懋苍 ;
王冬梅 .
科学通报, 1998, (06) :633-636
[10]  
青藏高原: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Ⅲ.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变化的影响[J]. 潘保田,李吉均.兰州大学学报. 19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