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中部大鳌平原晚第四纪古生物记录及环境演化

被引:12
作者
董艺辛 [1 ,2 ]
刘春莲 [3 ]
陈木宏 [2 ]
曲日涛 [1 ]
吴土荣 [1 ]
赵飞 [1 ]
机构
[1]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钻采工程研究院深圳实验研究中心
[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3]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晚第四纪; 有孔虫; 介形类; 大鳌平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1 [普通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主要的三角洲之一,人口密集,在未来极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因此该地区的海平面变化研究尤为重要。有孔虫、介形类等微体动物是半咸水中最重要的生物类群,对海平面变化非常敏感,虽然已有许多涉及研究区微体化石的研究,但该地区微体化石定量分析还未开展,详细的古环境演化过程亦有待阐明。本文利用取自珠江三角洲中部大鳌子平原的5个钻孔的岩芯进行分析,对其中PRD05和PRD04钻孔进行详细的微体动物群定量分析和宏体动物群分析,结合各钻孔沉积学及磁化率特征及其他3个钻孔测年样品的微体、宏体动物群分析,讨论了珠江三角洲中部的环境演化过程。微体动物根据已有水深分布资料,划为两种类型分别代表近岸和远岸两种类型,借以讨论海平面变化。结果显示,珠江三角洲中部晚第四纪的古环境由钻孔中从下到上7个层位的划分体现为3个沉积阶段:1)低地沉积阶段(14340cal.aB.P.前),包括基岩及其风化层(层位A),末次冰期前和期间的河流沉积环境(层位B);2)全新世海侵阶段(14340~2860cal.aB.P.),包括障壁后沉积(层位C,14340~6480cal.aB.P.)和河口湾沉积(层位D,6480~2860cal.aB.P.);3)高地沉积阶段(2860cal.aB.P.至今),包括砂坝环境(层位E,2860~230cal.aB.P.)和三角洲平原沉积(层位F,230cal.aB.P.至今)。其中全新世海侵阶段的河口湾沉积,主要由微体动物群特征反映了更高分辨率的环境演化,包括全新世伊始的快速海侵(D1亚层);海侵速率降低(D2亚层);海平面显著上升(D3亚层);海平面范围最大(D4亚层),海平面最高(约5700cal.aB.P.);海平面快速降低(D5亚层);小规模海平面波动(D6亚层)。
引用
收藏
页码:1183 / 1198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西昆仑山黄土的岩石磁学特征及其磁化率增强机制 [J].
昝金波 ;
杨胜利 ;
方小敏 ;
李香钰 ;
王九一 ;
张涛 .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1) :46-53
[2]   长江中下游干流河底沉积物环境磁性特征 [J].
王辉 ;
郑祥民 ;
王晓勇 ;
周立旻 ;
黄东锋 ;
张国玉 .
第四纪研究, 2008, (04) :640-648
[3]   长江口水下三角洲Y7柱样磁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
张卫国 ;
贾铁飞 ;
陆敏 ;
瞿建国 ;
刘苍字 ;
陈中原 ;
俞立中 ;
周菊珍 .
第四纪研究, 2007, (06) :1063-1071
[4]   珠江三角洲中部子平原形成演变机理研究——以大鳌平原为例 [J].
吴超羽 ;
何志刚 ;
任杰 ;
包芸 ;
莫文渊 ;
韦惺 .
第四纪研究, 2007, (05) :814-827
[5]   从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粒度看冰后期海侵以来珠江三角洲西江大鳌沙的形成 [J].
何志刚 ;
莫文渊 ;
刘春莲 ;
吴超羽 .
古地理学报, 2007, (03) :331-336
[6]   中国黄土环境磁学 [J].
邓成龙 ;
刘青松 ;
潘永信 ;
朱日祥 .
第四纪研究, 2007, (02) :193-209
[7]   珠江三角洲及河网形成演变的数值模拟和地貌动力学分析:距今6000~2500a [J].
吴超羽 ;
包芸 ;
任杰 ;
雷亚平 ;
史合印 ;
何志刚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 (04) :64-80
[8]   南沙群岛永暑礁晚全新世软体动物记录与古环境变化 [J].
冯伟民 ;
Jonathan A T ;
蓝琇 ;
陈木宏 .
热带海洋学报, 2005, (04) :41-50
[9]   广东硇洲岛的软体动物(Ⅰ)腹足类 [J].
肖汉洪 ;
徐锦海 ;
何耀明 ;
李方满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2) :75-80
[10]   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以来的古地理研究 [J].
蓝先洪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 1995, (02) :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