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INDEPTH-Ⅲ剖面地壳厚度与泊松比:地质与地球物理含义

被引:41
作者
李永华 [1 ]
田小波 [2 ]
吴庆举 [1 ]
曾融生 [1 ]
张瑞青 [1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接收函数; 泊松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3 [地震波、地震震级、震源物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INDEPTH-Ⅲ台站的接收函数进行扫描,利用Moho界面产生的转换波和多次波的走时信息,估计台站下方的地壳平均波速比VP/VS和地壳厚度.结果显示:(1)沿着INDEPTH-Ⅲ剖面,地壳厚度整体变化不大,均为65±5km,其中拉萨地块Moho界面埋深较羌塘地体要深约5~6km.结合其他研究资料,我们推断,在整个班公-怒江缝合带存在约10km的Moho错断,为拉萨地体北缘的地幔盖层向北俯冲到羌塘地体之下所致.(2)青藏高原地壳平均波速比整体都较高,可能与青藏高原地壳广泛存在的流体/部分熔融岩浆有关.拉萨地体北部异常高的地壳VP/VS可能与嘉黎-崩错右旋走滑断裂相关;而另一个泊松比异常区位于羌塘中北部(st36st40),它可能是由热的地幔引起的壳内部分熔融所致.
引用
收藏
页码:1037 / 104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上地幔倾斜构造与陆-陆碰撞过程 [J].
吴庆举 ;
曾融生 ;
赵文津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10) :919-925
[2]   青藏高原地壳的低速层与部分熔融 [J].
李海鸥 ;
姜枚 ;
王有学 ;
张聿文 .
物探与化探, 2004, (04) :290-293
[3]   藏南地壳速度结构与地壳物质东西向“逃逸”——以佩枯错-普莫雍错宽角反射剖面为例 [J].
张中杰 ;
滕吉文 ;
杨立强 ;
李英康 ;
S.Klemperer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10) :793-798
[4]  
西羌塘第三纪钠质基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J]. 邓万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S1)
[5]   藏北地壳东西向结构与“下凹”莫霍面——来自宽角反射剖面的启示 [J].
张中杰 ;
王光杰 ;
滕吉文 ;
陈赟 ;
李英康 ;
李敬卫 ;
范进义 ;
S.Klemplerer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1) :881-888
[6]   用宽频带远震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的地壳结构 [J].
吴庆举 ;
曾融生 .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05) :669-679
[7]   青藏高原西部的地壳结构 [J].
熊绍柏 ;
刘宏兵 .
科学通报, 1997, (12) :1309-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