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际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

被引:34
作者
赵桂梅 [1 ,2 ]
耿涌 [1 ,3 ,4 ]
孙华平 [1 ,2 ]
赵桂芹 [5 ]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江苏大学财经学院
[3] 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
[4] 上海污染控制与生态安全研究院
[5]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碳排放强度; 空间效应; 传导机制; 协同减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321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科分类号
083305 ; 1204 ;
摘要
供给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适时提出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调整以往过多的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扭曲,研究同一个国家不同省份之间资源要素协同问题的方法可以为提出有效的节能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参考。基于此,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空间面板数据进行测算,提出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框架,运用Geo Da软件刻画我国省际碳排放强度时空关联及其局部空间差异的波动性,将STIRPAT模型和EKC模型相结合检验我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特性,揭示我国碳排放强度时空演进的一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呈现集聚与分异并存的时空分布特征,碳排放强度水平相近的省区均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强的空间集聚现象,我国省际碳排放强度存在俱乐部收敛的演进特征。我国省际碳排放强度存在空间溢出性特征,我国碳排放强度空间集聚、分异与跃迁的形成与演变是各地区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资源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进一步提出分区域、有重点的区域协同减排措施,提升区域碳排放协同治理的效率。
引用
收藏
页码:49 / 5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如何创造奇迹 [J].
林毅夫 .
金融经济, 2018, (01) :17-18
[2]   系统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方略——对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精神的解读 [J].
潘家华 ;
黄承梁 ;
李萌 .
环境经济, 2017, (20) :66-71
[3]   基于异质性收敛的中国碳排放强度脱钩效应研究 [J].
赵桂梅 ;
陈丽珍 ;
孙华平 ;
赵桂芹 .
华东经济管理, 2017, 31 (04) :97-103
[4]   中国省域碳排放强度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研究 [J].
张翠菊 ;
张宗益 .
环境科学学报, 2017, 37 (03) :1178-1184
[5]   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阶段性特征研究 [J].
林伯强 ;
毛东昕 .
金融研究, 2014, (08) :101-117
[6]   中国省域碳强度集群的空间统计分析 [J].
冯宗宪 ;
王凯莹 .
资源科学, 2014, 36 (07) :1462-1468
[7]   碳强度约束的宏观效应和结构效应 [J].
张友国 ;
郑玉歆 .
中国工业经济, 2014, (06) :57-69
[8]   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波动下降模式及经济解释 [J].
陈诗一 .
世界经济, 2011, 34 (04) :124-143
[9]   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J].
张友国 .
经济研究, 2010, 45 (04) :120-133
[10]   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随机扰动项的讨论 [J].
李子奈 ;
李鲲鹏 .
统计研究, 2009, 26 (02) :6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