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量对麦-稻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35
作者
游来勇
李冰
王昌全
杨娟
白根川
黄春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麦-稻轮作;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讨秸秆还田量对麦-稻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小麦(内麦863)和水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在麦-稻轮作体系作物氮肥利用效率低的成都平原,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和1.5倍量还田等处理模式对麦-稻轮作体系作物产量、氮素吸收以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无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提高了小麦和水稻产量,小麦增产8.4%19.6%,增产幅度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水稻增产4.3%17.1%,增产幅度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减少。秸秆还田促进小麦和水稻的生长,增加小麦和水稻氮素吸收和籽粒氮素累积;小麦氮素吸收量和籽粒的氮素累积量均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增加;秸秆还田抑制了水稻前期(拔节期)生长和氮素累积,促进后期生长和氮素累积,水稻氮素吸收量和籽粒的氮素累积量均随秸秆还田量增加而减少。相较对照,麦-稻轮作体系的产量、氮素表观利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0%13.8%、19.5%26.7%、6.71~8.21 kg·kg-1,其中半量还田最有利于提高稻麦轮作体系的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但半量秸秆和全量秸秆还田相比,产量以及氮素利用效率差异均不显著。综合考虑秸秆资源存量情况、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秸秆全量还田较适宜成都平原麦-稻轮作区,有利于实现作物高产,氮素高效利用。该研究将为避免作物秸秆产生量大而处理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2394 / 240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 [1] 成都市种养废弃物资源量调查及利用途径研究.[D].曾锐.四川农业大学.2013, 03
  • [2] 长期秸秆还田对华北潮土肥力、氮库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赵士诚
    曹彩云
    李科江
    仇少君
    周卫
    何萍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4, (06) : 1441 - 1449
  • [3] 秸秆还田条件下适量施氮对冬小麦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陈金
    唐玉海
    尹燕枰
    庞党伟
    崔正勇
    郑孟静
    彭佃亮
    杨卫兵
    杨东清
    李艳霞
    王振林
    李勇
    [J]. 作物学报, 2015, 41 (01) : 160 - 167
  • [4] 拔节至开花期控水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运转的影响
    范仲卿
    赵广才
    田奇卓
    常旭虹
    王德梅
    杨玉双
    亓振
    [J]. 核农学报, 2014, 28 (08) : 1478 - 1483
  • [5] 不同覆盖时期和方式对旱地马铃薯土壤水热条件和产量的影响
    夏芳琴
    姜小凤
    董博
    郭天文
    [J]. 核农学报, 2014, 28 (07) : 1327 - 1333
  • [6]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温度、根际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杨滨娟
    黄国勤
    钱海燕
    [J]. 土壤学报, 2014, 51 (01) : 150 - 157
  • [7] 氮磷钾平衡施肥对水稻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朱彩云
    张炜
    颜培敏
    [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 (01) : 23 - 25
  • [8] 成都城区PM2.5季节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张智胜
    陶俊
    谢绍东
    周来东
    宋丹林
    张普
    曹军骥
    罗磊
    [J]. 环境科学学报, 2013, 33 (11) : 2947 - 2952
  • [9] 长期施氮和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杨宪龙
    路永莉
    同延安
    林文
    梁婷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 (01) : 65 - 73
  • [10] 麦秸全量还田下太湖地区两种典型水稻土稻季氨挥发特性比较.[J].汪军;王德建;张刚;王远;.环境科学.2013,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