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性的嬗变——也谈我国农村教育兴衰

被引:8
作者
郑新蓉 [1 ]
王国明 [2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
[2]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
教育公共性; 培养目标; 教育现代化; 农村教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521 [教育改革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教育公共性是现代公共教育制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教育公共性的功能主要有实现民族国家认同、发挥社会动员与团结力量、实现个体向上社会流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教育经历了从社会主义集体主导的公共学校到"人民教育人民办"自治自主阶段,继而代之的是"教育权利"话语主导下的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农村公共教育理念和实践也沿着国家福利化、劳动力市场全球化两条路径演变;伴随农村最具市场活力的要素被抽取,教育的基本功能开始由"培养—输送人才"转换为"留守一陪伴"教育,农村学校的建制化、女性化与脆弱的陪伴教育同构,淡化了教育培养目标,也消减了国家认同、农村集体团结和动员力以及农民家庭向上流动等功能;新时期国家和乡村集体发展将重建教育公共性内涵,重视妇女在公共教育和新农村发展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3 / 3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作为治理术的中国农村教育 [J].
叶敬忠 .
开放时代, 2017, (03) :163-179+8
[2]   重塑社会活力:性别图景中的乡村教师和学校 [J].
郑新蓉 ;
姚岩 ;
武晓伟 .
妇女研究论丛, 2017, (01) :5-20
[3]   教育还能促进底层的升迁性社会流动吗 [J].
余秀兰 .
高等教育研究, 2014, (07) :9-15
[4]   农村教师补充困境的政策与社会学考察 [J].
王国明 ;
郑新蓉 .
教师教育研究, 2014, (04) :41-45
[5]   农村改革要解决农业三要素流出问题 [J].
温铁军 .
农村工作通讯, 2013, (01) :36-36
[6]   变迁中的培养目标与教育质量 [J].
郑新蓉 .
中国教师, 2011, (22) :17-20
[7]   “文字上移”: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中国乡村教育的新趋向 [J].
熊春文 .
社会学研究, 2009, 24 (05) :110-140+244
[8]   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 [J].
鲍传友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03) :16-24
[9]   女性主义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J].
姜勇 .
教师教育研究 , 2004, (06) :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