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开放与超额在职消费——基于“陆港通”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10
作者
赵东
王爱群
闫盼盼
机构
[1]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关键词
资本市场开放; 陆港通; 公司治理; 超额在职消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832.51 []; F275 [企业财务管理];
学科分类号
1201 ; 020204 ; 1202 ; 120202 ;
摘要
"陆港通"是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关键步骤,对于规范上市公司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基于"陆港通"实施背景,本文以2010―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讨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陆港通"显著降低了管理层的超额在职消费水平;股权集中度越高,"陆港通"标的公司超额在职消费下降的幅度越大;该结论在使用PSM方法控制样本选择偏差以及进行安慰剂检验后依然稳健。进一步分析表明,"陆港通"实施后,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改善是资本市场开放抑制标的公司超额在职消费的影响路径;并且,当外部信息环境较差时,资本市场开放对超额在职消费发挥了更大的治理效应。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资本市场开放有助于约束管理层的隐性私利侵占行为。本文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治理效应的相关研究,也为监管部门继续完善并推进互联互通交易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引用
收藏
页码:60 / 71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52 条
[1]   资本市场开放能抑制上市公司违规吗?——来自“沪港通”的经验证据 [J].
邹洋 ;
张瑞君 ;
孟庆斌 ;
侯德帅 .
中国软科学, 2019, (08) :120-134
[2]   股票市场开放与企业投资效率——基于“沪港通”的准自然实验 [J].
陈运森 ;
黄健峤 .
金融研究, 2019, (08) :151-170
[3]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与股价崩盘风险——来自沪港通的证据 [J].
李沁洋 ;
许年行 .
管理科学学报, 2019, 22 (08) :108-126
[4]   公共治理与国有企业价值——基于高管隐性激励视角的研究 [J].
庄明明 ;
李善民 ;
史欣向 .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9, (08) :54-68
[5]   国际化董事会是高管自利行为的“避风港”还是“防火墙”?——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J].
代彬 ;
彭程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9, (04) :25-35+57
[6]   卖空的事前威慑、公司治理与高管隐性腐败 [J].
佟爱琴 ;
马惠娴 .
财贸经济, 2019, 40 (06) :85-100
[7]   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提高公司投资效率吗?——来自“沪港通”的经验证据 [J].
刘程 ;
王仁曾 .
证券市场导报, 2019, (04) :52-61
[8]   资本市场开放与股价对企业投资的引导作用:基于沪港通交易制度的经验证据 [J].
连立帅 ;
朱松 ;
陈超 .
中国工业经济, 2019, (03) :100-118
[9]   境外投资者与高质量审计需求——来自沪港通政策实施的证据 [J].
周冬华 ;
方瑄 ;
黄文德 .
审计研究, 2018, (06) :56-64
[10]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促使价值投资回归了吗?——来自沪港通的证据 [J].
潘慧峰 ;
刘曦彤 ;
周轩宇 .
国际金融研究, 2018, (11) :7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