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造山带西段宽频带数字地震台阵观测与地壳上地幔结构

被引:8
作者
李华 [1 ]
王良书 [1 ]
李成 [1 ]
刘福田 [2 ]
胡德昭 [1 ]
于大勇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大别山造山带; 接收函数; S波速度结构; 地壳上地幔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73 [地震观测];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2001年5~11月,在大别造山带西段的新县、红安地区(31°20~31°50′N,114°30′115°E)架设了宽频带数字地震流动台阵.采用接收函数方法对台阵记录的高质量远震P波数据进行反演,获得了大别造山带西段的S波速度剖面和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的地壳厚度整体上较薄,约为32~38km,莫霍面自南向北倾斜.在台阵北缘对应桐城-桐柏剪切带处,莫霍面发生错断,断距达到4~6km,显示桐城-桐柏剪切带为早中生代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古缝合带的南界.在上地幔顶部存在向北倾斜东西向延伸的S波低速带,显示出大别山造山带与毗邻华北块体之间的拼合关系.在台阵南部下地壳底部存在高速体,这可能和拆沉作用以后,发生大规模拉张作用相伴随的幔源基性岩浆在下地壳下部的底侵作用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862 / 87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大别山造山带前陆深地震反射剖面 [J].
董树文 ;
高锐 ;
李秋生 ;
刘晓春 ;
钱桂华 ;
黄东定 ;
匡朝阳 ;
李三忠 ;
管烨 ;
白金 ;
贺日政 ;
李朋武 .
地质学报, 2005, (05) :595-601+725
[2]   大别造山带壳幔界面的断错结构和壳内低速体 [J].
刘启元 ;
Rainer Kind ;
陈九辉 ;
李顺成 ;
郭飚 ;
Kurt Wylegalla ;
赖院根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04) :304-313
[3]   莫霍面地震反射图像揭露出扬子陆块深俯冲过程 [J].
高锐董树文贺日政刘晓春李秋生管晔白金李朋武黄东定钱桂华匡朝阳李三忠 .
地学前缘, 2004, (03) :43-49
[4]   计算台站接收函数的最大熵谱反褶积方法附视频 [J].
吴庆举 ;
田小波 ;
张乃铃 ;
李卫平 ;
曾融生 .
地震学报, 2003, (04) :382-389+451
[5]   大陆深俯冲带的地壳速度结构——东大别造山带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研究 [J].
刘福田 ;
徐佩芬 ;
刘劲松 ;
尹周勋 ;
秦建业 ;
张先康 ;
张成科 ;
赵金仁 .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03) :366-372
[6]   横向非均匀介质远震体波接收函数的波场特征 [J].
陈九辉 ;
刘启元 .
地震学报, 2000, (06) :614-621+672
[7]   大陆深俯冲作用研究引起的新思维 [J].
从柏林 ;
王清晨 .
自然科学进展, 2000, (09) :11-16
[8]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层析地震调查 [J].
彭聪 ;
姜枚 ;
宿和平 ;
史大年 ;
A.Schulze ;
T.Ryberg .
地质论评, 2000, (03) :288-294
[9]   大别─苏鲁碰撞造山带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岩石圈三维速度结构 [J].
徐佩芬 ;
刘福田 ;
王清晨 ;
从柏林 ;
陈辉 ;
孙若昧 .
地球物理学报, 2000, (03) :377-385+434
[10]   安徽大别山北坡尖晶石方辉橄榄岩中发现榴辉岩包体 [J].
游振东 .
地学前缘, 2000, (01) :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