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价实现方式的重思与重构

被引:12
作者
武腾
机构
[1] 清华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减价; 形成权; 请求权; 合同变更;
D O I
10.13893/j.cnki.bffx.2014.03.018
中图分类号
D923.6 [合同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围绕减价,我国主流解释论认为可由受损害方通过单方意思表示来实现,这主要源自德国法的形成权说,忽视了我国实在法体系与德国法体系的重要差异。在我国,一方面,买卖合同领域的损害赔偿奉行无过错原则,减价难觅特殊的制度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并非奠定在解除权行使条件的基础上,减价权作为形成权来构造也缺少了关键性条件。因此,形成权说不仅逻辑欠妥,而且易使当事人之间利益失衡。在解释论上,应重视当事人之间的合意形成和司法机关的介入作用,宜将买受人主张减价的权利打造为变更合同的请求权。
引用
收藏
页码:141 / 15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退货、减少价款的定性与定位 [J].
崔建远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2, 30 (04) :94-99
[2]   也论减价制度 [J].
杨志利 .
时代法学, 2010, 8 (06) :59-64
[3]   论抗辩与反诉的界定 [J].
庞小菊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1) :32-37
[4]   我国合同法上减价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J].
杜景林 .
法学, 2008, (04) :51-60
[5]   减价责任的逻辑构成 [J].
韩世远 .
清华法学, 2008, (01) :15-29
[6]   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定性与定位 [J].
崔建远 .
中国法学, 2006, (06) :32-43
[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M]. 人民法院出版社 , 奚晓明, 2012
[8]  
合同法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苏号朋, 2011
[9]  
民法总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崔建远, 2010
[10]  
德国民法典[M]. 法律出版社 , 陈卫佐,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