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流河点砂坝储层水流优势通道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被引:54
作者
陈程 [1 ]
宋新民 [2 ]
李军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水流优势通道;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 点砂坝; 扶余油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点砂坝储层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易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导致水驱波及系数降低,并影响剩余油的分布。以吉林扶余油田S17-19区块为例,研究了点砂坝内部水流优势通道分布模式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岩心分析资料表明点砂坝内的水流优势通道的含水率大于95%,驱油效率大于35%。渗透率大于80 mD和非均质性越严重或越均质的储层更易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在现井网条件下,水流优势通道均发育于点砂坝的中下部,平均厚度为2.2 m,宽度约2~4 m。水流优势通道受注采井间的主流线、相对高渗透条带及点砂坝下部的高渗透段分布控制,形成了在空间上复杂的水流优势通道网络。水流优势通道水淹严重,而非水流优势通道区水淹较弱且剩余油富集。因此,通过重建井网结构、打水平井、调剖堵水、调整开发方式、实施周期注水等措施,打破目前的水流优势通道网络,扩大水驱波及体积,从而提高点砂坝油藏开发效果。
引用
收藏
页码:257 / 26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关于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理念、对策和技术路线的探讨 [J].
韩大匡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 (05) :583-591
[2]   扶余油田杨大城子组曲流河相油藏单砂体层次细分及成因 [J].
李军 ;
宋新民 ;
薛培华 ;
张海龙 ;
孙景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 (01) :119-125
[3]   陆相高含水油藏提高水驱采收率实践 [J].
李阳 .
石油学报, 2009, 30 (03) :396-399
[4]   准确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提高油田注水采收率研究 [J].
韩大匡 .
石油学报, 2007, (02) :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