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形成时代:不整合面的证据

被引:87
作者
胡召齐
朱光
刘国生
张必龙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川东构造带; “侏罗山式”褶皱;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褶皱时代;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9.01.012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确定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的形成时代是了解上扬子地区这一重要板内变形带动力学机制的关键所在。详细的野外工作显示,该构造带中、上三叠统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说明其没有发生过印支期褶皱。区内上三叠统与下侏罗统,中、下侏罗统和中、上侏罗统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又指示其褶皱变形发生在晚侏罗世之后。区内白垩纪盆地边缘下白垩统与下伏地层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较平缓的上白垩统地层也覆盖在下伏较陡立的不同时代地层之上,从而指示该构造带形成于早白垩世之前。综合分析后限定川东—湘鄂西北部的"侏罗山式"褶皱带的褶皱变形发生在晚侏罗世末至早白垩世初期间,而不是过去认为的印支期或早燕山期。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4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 [1] 湘西花垣—张家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与ESR定年
    谢建磊
    杨坤光
    马昌前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01) : 14 - 21
  • [2] 鄂西—渝东区膝折构造
    丁道桂
    郭彤楼
    翟常博
    吕俊祥
    [J].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3) : 205 - 210
  • [3] 雪峰山安化—溆浦断裂带变形特征及ESR定年
    杨奎锋
    杨坤光
    马昌前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03) : 263 - 269
  • [4] 中国前陆盆地特征及含油气远景分析
    罗志立
    李景明
    李小军
    刘树根
    孙玮
    [J]. 中国石油勘探, 2004, (02) : 1 - 11+1
  • [5] 渝东构造样式分析与成因解析
    徐政语
    李大成
    卢文忠
    林舸
    刘池阳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01) : 15 - 22
  • [6] 华南及邻区有序变形及其动力学初探
    冯向阳
    孟宪刚
    邵兆刚
    王建平
    朱大岗
    [J]. 地球学报, 2003, (02) : 115 - 120
  • [7] 大别造山带深部地缝合线与地表地缝合线的解耦及大陆碰撞岩石圈楔入模型:中生代幔源岩浆岩Sr-Nd-Pb同位素证据
    李曙光
    杨蔚
    [J]. 科学通报, 2002, (24) : 1898 - 1905
  • [8] 雪峰山西侧地带的地洼型造山-造盆作用
    王伏泉
    梁新权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2, (02) : 121 - 125
  • [9] 雪峰山陆内造山带变形特征及挤压推覆-伸展滑脱构造的物理模拟
    冯向阳
    孟宪刚
    邵兆刚
    王建平
    朱大岗
    赵建光
    [J]. 地球学报, 2001, (05) : 419 - 424
  • [10] 川鄂湘边区褶皱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分析
    颜丹平
    汪新文
    刘友元
    [J]. 现代地质, 2000, (01) : 37 -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