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新生代洋壳扩张与深部演化的磁异常记录

被引:26
作者
李春峰
宋陶然
机构
[1]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南海磁异常; 海陆边界; 中南断裂; 洋壳扩张; 居里点深度; 磁性层; 滤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6.1 [海洋地质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704 ; 0709 ;
摘要
系统剖析了近年来南海磁异常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相关认识进行讨论.南海磁异常记录了丰富的中生代-新生代构造演化信息,磁异常三维解析信号模准确刻画了南海两侧陆缘中生界的残留展布与新生代晚期岩浆活动,同时清晰揭示了海盆内部不同构造次单元之间的过渡关系及分区特征.对多种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进一步确定了海陆过渡边界(COB)的位置,认为重力正值区与负值区之间的过渡带基本代表了COB,这对合理认识洋壳扩张引起的磁条带的空间展布范围有重要意义.南海COB的复杂性以及磁异常分区特征要求引入中南转换断裂带以及多期次扩张模式,而在东部和西南次海盆内部,磁条带连续性非常好,没有显示大型转换断裂的存在.通过带通滤波处理突出洋壳磁异常并根据磁倒转年表CK95,在南海北部陆缘鉴别出可能最老的磁异常C12,而南部陆缘的洋壳磁异常模糊并缺失C12,显示出早期扩张中的非对称性,残留洋中脊北侧的扩张速率略大于南侧的扩张速率.C8(M1与M2)磁异常(约26Ma)是南海海盆内部的重要磁边界,可能代表了扩张速率和岩浆活动强度的变化,而前人认为的C7后的扩张轴跃迁的证据并不明显.西南次海盆的扩张时间需要结合高分辨率近海底深拖磁异常观测和大洋钻探来最终确定.磁异常频谱分析表明海盆内部居里点最浅的区域是西南次海盆的东部,而在东部次海盆,残留洋中脊北侧的居里点深度明显小于南侧的居里点深度,这些差异可能都与晚期岩浆活动有关.南海北部海陆过渡区域存在的磁异常相对平稳区域与传统洋壳磁静区的概念不同,可能与居里面变浅及磁性层变薄有关,但综合分析表明更可能是由于较厚的中生界残留所致.采用不同截止波长的低通滤波后的航测和海测磁异常与卫星磁异常之间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表明深部(下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磁性层对近地表观测的磁异常有贡献,这一认识与居里点深度的反演结果吻合.南海北部磁异常高带在低通滤波后磁异常以及卫星磁异常图中更加突出,表明其主要的磁源体的埋深很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879 / 1895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由高密度磁异常测量数据分析南海海盆的扩张年龄与扩张模式 [J].
宋陶然 ;
李春峰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 27 (04) :1432-1442
[2]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渐-中新世异常反射体的特征与成因 [J].
苏程 ;
李春峰 ;
葛和平 .
海洋学研究, 2010, 28 (04) :14-21
[3]   南海东北部居里面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J].
赵俊峰 ;
施小斌 ;
丘学林 ;
刘海龄 .
热带海洋学报, 2010, 29 (01) :126-131
[4]   南海磁性基底分布特征的地球物理研究 [J].
郝天珧 ;
徐亚 ;
赵百民 ;
张永军 ;
彭利丽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11) :2763-2774
[5]   南海北部陆缘磁静区及与全球大洋磁静区对比的研究评述 [J].
高金耀 ;
吴招才 ;
王健 ;
杨春国 ;
张涛 .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 (06) :577-587
[6]   南海东北部及邻区深部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J].
郝天珧 ;
黄松 ;
徐亚 ;
李志伟 ;
胥颐 ;
雷受旻 ;
杨金玉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6) :1785-1796
[7]   南海东北部磁静区深部构造及成因模式 [J].
赵俊峰 ;
张毅祥 .
上海地质, 2008, (03) :4-7
[8]   大容量气枪震源在海陆联测中的应用:南海北部试验结果分析 [J].
丘学林 ;
陈颙 ;
朱日祥 ;
徐辉龙 ;
施小斌 ;
叶春明 ;
赵明辉 ;
夏少红 .
科学通报, 2007, (04) :463-469
[9]   南海海盆海山古地磁及海盆的形成演化 [J].
金钟 ;
徐世浙 ;
李全兴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4, (05) :83-93
[10]   南海深海盆磁异常分析及其动力学意义 [J].
丁巍伟 ;
陈汉林 ;
杨树锋 ;
初凤友 ;
邹乐君 ;
沈晓华 .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3, (02) :22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