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底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及构造演化

被引:16
作者
丁林 [1 ]
蔡福龙 [1 ]
张清海 [1 ]
张利云 [1 ]
许强 [1 ]
杨迪 [1 ]
刘德亮 [1 ]
钟大赉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大陆碰撞; 前陆盆地; 沉积地层; 碎屑锆石物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碰撞带前陆盆地的建立是大陆碰撞的直接标志和随后造山带构造变形的忠实记录。本文对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前后发育在拉萨地块上的冈底斯弧背前陆盆地,同碰撞产生的雅鲁藏布江周缘前陆盆地,以及碰撞后陆内变形产生的喜马拉雅前陆盆地的沉积地层演化以及碎屑锆石物源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合前人及我们近些年的研究成果,认为冈底斯岛弧北侧发育一个典型的弧背前陆盆地系统而不是以前普遍接受的伸展盆地。除传统认为的喜马拉雅前陆盆地系统外,在碰撞造山带中还发育一个雅鲁藏布江前陆盆地系统,它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以后,欧亚板块加载到印度被动大陆边缘产生的典型周缘前陆盆地。上述2个造山带前陆盆地系统的识别,大大提高了对新特提斯洋俯冲、碰撞过程的认识。造山带前陆盆地证据指示,新特提斯洋至少于140 Ma以前就已开始俯冲,110 Ma俯冲速度开始提高,在65 Ma前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喜马拉雅山于40 Ma开始隆升,其剥蚀物质大量堆积在喜马拉雅前陆盆地中。
引用
收藏
页码:1289 / 1311
页数:23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 [1] 雅鲁藏布江周缘前陆盆地物源分析及构造演化
    蔡福龙
    丁林
    张清海
    徐晓霞
    岳雅慧
    张利云
    许强
    [J]. 岩石学报, 2008, 24 (03) : 430 - 446
  • [2] 存在比桑日群弧火山岩更早的新特提斯洋俯冲记录么?
    董彦辉
    许继峰
    曾庆高
    王强
    毛国政
    李杰
    [J]. 岩石学报, 2006, (03) : 661 - 668
  • [3] 西藏南部上三叠统郎杰学群物源分析
    李祥辉
    曾庆高
    王成善
    谢尧武
    [J]. 沉积学报, 2004, (04) : 553 - 559
  • [4] 藏南古近纪前陆盆地演化过程及其沉积响应
    李国彪
    万晓樵
    丁林
    刘文灿
    高莲凤
    [J]. 沉积学报, 2004, (03) : 455 - 464
  • [5] 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和进展综述(南区)
    王立全
    朱弟成
    潘桂棠
    [J]. 地质通报, 2004, (Z1) : 413 - 420
  • [6] 青藏高原区域地质调查中几个重大科学问题的思考
    潘桂棠
    王立全
    朱弟成
    [J]. 地质通报, 2004, (01) : 12 - 19
  • [7] 冈底斯地壳碰撞前增厚及隆升的地质证据:岛弧拼贴对青藏高原隆升及扩展历史的制约
    丁林
    来庆洲
    [J]. 科学通报, 2003, (08) : 836 - 842
  • [8]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古新世深水沉积和放射虫动物群的发现及对前陆盆地演化的制约
    丁林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1) : 47 - 58
  • [9] 西藏岗巴古新世地层及构造作用的影响
    万晓樵
    梁定益
    李国彪
    [J]. 地质学报, 2002, (02) : 155 - 162
  • [10] 西藏吉隆白垩纪末期浮游有孔虫的发现及其年代意义
    万晓樵
    丁林
    [J]. 古生物学报, 2002, (01) : 89 -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