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滑坡地震力

被引:21
作者
殷跃平
王文沛
机构
[1]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关键词
滑坡; 拟静力法; 地震系数; 动力分析; 规范;
D O I
10.13544/j.cnki.jeg.2014.04.005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滑坡];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本文评述了滑坡地震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由来,发展和存在问题。比较了基于拟静力法的边坡和滑坡地震力分析的规范,讨论了放大效应与加速度分布系数,滑坡模型的刚性与非刚性,静力与动力分析等问题。尽管拟静力法仍是滑坡地震分析的常用方法,但实际上从太沙基首先引入该方法开始,就受到包括他本人在内的学者们的质疑。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Seed H.B.对1971年2月9日圣费尔南多地震引发的土石坝滑坡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来,在欧美等国,基于时程的动力学分析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逐渐成为滑坡地震分析的一种更为合理的方法。汶川地震后,我国新制定、修订的与边(滑)坡相关规范大多仍沿用前苏联20世纪40~50年代的《地震区建筑规范》和我国20世纪70年代颁布的《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DJ10-78)采用的方法,在设计理论和实际应用上仍处于粗浅的经验阶段。作者建议应该借鉴地震工程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推动我国滑坡地震力分析的现代化和规范化,认为:正如滑坡在重力下的稳定性评价可以根据岩土体的特征,采用圆弧法和折线法两大类方法那样,在地震力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也应进行分类:(1)对于岩质滑坡,应采用地震惯性力沿不同高度考虑放大系数的拟静力法;(2)对于均质饱水的土质滑坡,应采用循环荷载下可模拟土体液化特征的动力分析法;(3)对于堆积层滑坡,应简化放大系数,根据具体条件采用拟静力法或动力分析法。
引用
收藏
页码:586 / 600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4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