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光气田飞仙关组溶蚀机理探讨

被引:3
作者
吴凤
尹太举
朱永进
机构
[1] 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 溶蚀作用; 飞仙关组; 普光气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野外露头、岩心观察、薄片鉴定以及扫描电镜等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普光气田飞仙关组溶蚀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飞仙关组至少经历了3期溶蚀作用的改造,即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液态烃期溶蚀作用和与TSR有关的气态烃期溶蚀作用。前两期溶蚀作用由于形成时间较早,多被后期充填,但对后期溶蚀作用的发生鉴定了基础。气态烃期溶蚀作用是普光现今储层形成的关键,形成的次生孔隙无沥青充填或沥青充填在孔隙的中央。此外,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气态烃期溶蚀作用的机理进行了探讨,认为溶蚀作用的发生是由于对碳酸盐饱和的高含H2S的地层水和对碳酸盐饱和的不含H2S的地层水混合形成对碳酸盐不饱和的新的浓度的地层水,这种地层水打破了原来的平衡状态,从而对碳酸盐岩产生了强烈的溶蚀。其中含H2S的地层水来自于硫酸盐热化学反应生成的H2S的溶解;不含H2S的地层水既有来自烃源岩的压实水,又有来自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生成的淡水,是这两种水共同参与的结果,并建立起相应的溶蚀作用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03 / 205+215+647 +21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川东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及对储层的影响.[D].王思仪.西南石油大学.2006, 01
[2]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成岩作用及储层研究.[D].孟祥霞.西南石油学院.2003, 04
[3]   四川盆地普光超大型气田的形成机制 [J].
马永生 .
石油学报, 2007, (02) :9-14+21
[4]   溶蚀在川东北飞仙关组储层演化中的意义 [J].
曾德铭 ;
王兴志 ;
王思仪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07, (01) :15-18+138
[5]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岩气藏的化学改造——以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为例 [J].
杜春国 ;
郝芳 ;
邹华耀 ;
张俊 ;
朱扬明 ;
王存武 .
地质学报, 2007, (01) :119-126
[6]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储层中的埋藏溶蚀作用 [J].
曾伟 ;
黄先平 ;
杨雨 ;
王兴志 .
天然气工业, 2006, (11) :4-6+167
[7]   四川盆地高含H2S天然气的分布与TSR成因证据 [J].
朱光有 ;
张水昌 ;
梁英波 ;
马永生 ;
郭彤楼 ;
周国源 .
地质学报, 2006, (08) :1208-1218
[8]   Thermochemical sulphate reduction (TSR): 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reaction kinetic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observed reaction rates for petroleum reservoirs [J].
Cross, MM ;
Manning, DAC ;
Bottrell, SH ;
Worden, RH .
ORGANIC GEOCHEMISTRY, 2004, 35 (04) :393-404
[9]  
Bacterial and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in diagenetic settings — old and new insights.[J].H.G Machel.Sedimentary Geology.2001, 1
[10]  
H 2 S-producing reactions in deep carbonate gas reservoirs: Khuff Formation; Abu Dhabi.[J].R.H. Worden;P.C. Smalley.Chemical Geology.199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