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盆地重质油成因类型及其稠变序列——以二连盆地为例

被引:10
作者
高日胜 [1 ]
方杰 [1 ]
王暾 [2 ]
李文科 [1 ]
杨春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公司
关键词
重质油; 地球化学; 成因类型; 稠变序列; 陆相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应用二连盆地重质油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结合其他盆地重质油典型实例,系统阐述了重质油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重质油成因类型可分为原生重质油和次生重质油,前者来自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未熟—低熟油,后者则是石油(常规油或普通重质油)进入储层聚集成藏后,由于保存条件差异,受各种稠变作用形成的高密度、高黏度重质油。重质油形成所经历的稠变作用主要包括生物降解、水洗、氧化、裂解致稠和运移-聚集分异等作用。在石油运移、聚集和保存阶段,上述多种稠变因素总是交织、叠加在一起,只有在某些特定地质环境下,单个稠变因素才表现得相对突出。多数盆地或地区重质油的形成以生物降解占主导作用,其次为氧化、水洗、裂解致稠以及运移-聚集分异等作用。基于二连盆地及其他盆地重质油黏度数据分析,归纳出重质油的稠变序列为,低成熟重质油(黏度100~500 mPa.s)、未成熟重质油(黏度500~1 000 mPa.s)、轻度生物降解重质油(黏度800~2 000 mPa.s)、中度生物降解重质油(黏度2 000~20 000 mPa.s)、重度生物降解重质油(黏度20 000~100 000 mPa.s)、超重度生物降解重质油(黏度大于100 000 mPa.s)。其中,轻度生物降解重质油为普通重质油;中度生物降解重质油达到普通重质油—特重质油;重度生物降解重质油为特重质油;超重度生物降解重质油为超重质油。
引用
收藏
页码:479 / 48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辽河超稠油的化学组成特征及其致黏因素探讨 [J].
汪双清 ;
沈斌 ;
林壬子 .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0, 26 (06) :894-900
[2]   稠油成因研究综述 [J].
胡守志 ;
张冬梅 ;
唐静 ;
顾军 .
地质科技情报, 2009, 28 (02) :94-97
[3]   东营凹陷新立村油田稠油成因 [J].
刘华 ;
蒋有录 ;
龚永杰 ;
周艳 .
新疆石油地质, 2008, (02) :179-181
[4]   辽河坳陷稠油、高凝油综合评价 [J].
谢文彦 .
特种油气藏, 2007, (04) :1-5+104
[5]   海相优质烃源岩形成重质油与固体沥青潜力分析 [J].
秦建中 ;
李志明 ;
刘宝泉 ;
张渠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3) :280-285+291
[6]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油气运移特征 [J].
方杰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5, (02) :181-187
[7]   松辽盆地西斜坡稠油特征及成因 [J].
邹才能 ;
王兆云 ;
徐冠军 ;
吴小洲 ;
孙效东 ;
王建伟 .
沉积学报, 2004, (04) :700-706
[8]   生物降解稠油的成藏及次生变化:济阳拗陷郑家-王庄油田油藏剖面实例研究 [J].
王振奇 ;
彭平安 ;
于赤灵 ;
卢鸿 ;
邹艳荣 ;
张林晔 ;
刘俊民 .
科学通报, 2004, (S1) :30-38
[9]   塔里木盆地塔东2油藏形成历史——原油稳定性与裂解作用实例研究 [J].
张水昌 ;
王招明 ;
王飞宇 ;
梁狄刚 ;
肖中尧 ;
黄海平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6) :25-31
[10]   从成藏演化论稠油形成机理——以济阳坳陷罗家地区为例 [J].
王永诗 ;
常国贞 ;
彭传圣 ;
纪友亮 .
特种油气藏, 2004, (04) :26-2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