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互转:印证规范解析

被引:12
作者
陆而启
机构
[1] 厦门大学
关键词
印证模式; 以量取胜; 以质取胜; 靠证据说话; 意见之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我国刑事证明的印证模式突出表现了如下特点,系争内容由不同来源的证据提供同一性印证、证明程度排他性要求可能促成采用灵活性取证手段等。《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之中有多处关于审查证据、采信证据和对全案事实认定的"印证"条款,这些条款体现了如下特点:需要印证的对象——主要针对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等容易因为出庭而出现反复的证据形式以及间接证据;印证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庭审中翻证、翻供以及作证资格缺陷和利害关系人的证言效力问题;印证的条件错综复杂,而印证的效力有一种法定证据制度的痕迹,同时又因为其语言模糊而可能存在滥用裁量权的嫌疑。针对印证规定的限度,第一,需要把以量取胜和依靠主观真诚和正当程序为基础的以质取胜相结合;第二,需要把靠证据说话与辩论、说理和质证等形式的意见之争相结合。
引用
收藏
页码:401 / 414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2]   论自由证明的限度 [J].
纵博 ;
郝爱军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0, (11) :58-65
[3]   证明力规则检讨 [J].
李训虎 .
法学研究, 2010, 32 (02) :156-173
[4]   英美证据评价制度的定位 [J].
赵信会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0, 28 (02) :149-156
[5]   叶公好龙:刑事证人出庭的一个寓言 [J].
陆而启 .
证据科学, 2008, (01) :37-48
[6]   侦查案卷裁判主义——对中国刑事第二审程序的重新考察 [J].
陈瑞华 .
政法论坛, 2007, (05) :101-121
[7]   英美证据法上的专家证言制度及其面临的挑战 [J].
易延友 .
环球法律评论, 2007, (04) :67-80
[8]   案卷笔录中心主义——对中国刑事审判方式的重新考察 [J].
陈瑞华 .
法学研究, 2006, (04) :63-79
[9]   “证据锁链”的困境及其出路破解——论间接证据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独立定案功能 [J].
阮堂辉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6, (04) :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