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及邻区地震重新定位和构造特征分析

被引:48
作者
黄耘 [1 ]
李清河 [2 ]
张元生 [3 ]
孙业君 [2 ]
沈红会 [2 ]
金淑梅 [2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 江苏省地震局
[3] 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
关键词
双差定位; 遗传算法定位; 江苏及邻区; 震源深度; 地震优势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本文将双差定位和遗传算法定位两种方法相结合,对江苏及邻区1980~2005年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研究.重新定位后大大改善了原地震定位的精度,地震在空间上更加集中分布在某些区域,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结果更加合理.江苏及邻区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壳和中地壳;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的震源深度统计分析表明,下扬子断块江苏段、冀鲁断块和豫皖断块的地震震源深度特点相似,在10~11km、15~17km深处存在二个明显的地震优势分布,推测分别在上地壳底面和中地壳;在25km深处也存在一小的地震优势分布面,但地震频次较低.大别山地区地震的震源深度与下扬子断块、冀鲁断块和豫皖断块内的地震震源深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差异为大别山地区10km以上的浅源地震十分发育,在6~7km的深处有一地震优势分布,该深度附近地震波速度可能较高,而在10km以下差异不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75 / 185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用双子地震相干函数法对常熟震群进行精确相对定位 [J].
梅卫萍 ;
李清河 ;
丁页岭 ;
缪发军 ;
胡新亮 .
西北地震学报, 2007, (02) :123-128
[2]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深部电性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初步研究 [J].
肖骑彬 ;
赵国泽 ;
詹艳 ;
陈小斌 ;
汤吉 ;
王继军 ;
邓前辉 .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03) :812-822
[3]   上海地区地壳精细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研究 [J].
姚保华 ;
章振铨 ;
王家林 ;
火恩杰 ;
张先康 ;
刘保金 ;
吴健生 ;
王夫运 ;
于鹏 ;
毛雅萍 .
地球物理学报, 2007, (02) :482-491
[4]   川西地区小震重新定位及其活动构造意义 [J].
朱艾斓 ;
徐锡伟 ;
周永胜 ;
尹京苑 ;
甘卫军 ;
陈桂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3) :629-636
[5]   苏鲁造山带区域地壳山根结构特征 [J].
徐纪人 ;
赵志新 .
岩石学报, 2004, (01) :149-156
[6]   双差地震定位法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地震精确定位中的应用 [J].
杨智娴 ;
陈运泰 ;
郑月军 ;
于湘伟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03, (S1) :129-134
[7]   大陆深俯冲带的地壳速度结构——东大别造山带深地震宽角反射/折射研究 [J].
刘福田 ;
徐佩芬 ;
刘劲松 ;
尹周勋 ;
秦建业 ;
张先康 ;
张成科 ;
赵金仁 .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03) :366-372
[8]   东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的深部构造 [J].
杨文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2) :183-194
[9]   遗传算法在地震定位中的应用 [J].
周民都 ;
张元生 ;
张树勋 .
西北地震学报, 1999, (02) :167-171
[10]   大别造山带地壳速度结构与动力学 [J].
董树文 ;
吴宣志 ;
高锐 ;
卢德源 ;
李英康 ;
何义权 ;
汤加富 ;
曹奋扬 ;
侯明金 ;
黄德志 .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03) :34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