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诸城-宜川人工地震剖面反演结果看太行山两侧岩石圈结构的差异

被引:38
作者
李松林 [1 ]
赖晓玲 [1 ]
刘宝峰 [1 ]
王志铄 [2 ]
何加勇 [3 ]
孙译 [1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2] 河南省地震局
[3]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克拉通破坏; 人工地震剖面; 太行山重力梯度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31.4 [地震勘探];
学科分类号
0818 ; 081801 ; 081802 ;
摘要
利用诸城-宜川人工地震折射/宽角反射剖面的资料,得到了华北克拉通南部岩石圈二维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太行山东西两侧岩石圈结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东侧较薄,为70~80km;西侧较厚,为85~120km.在太行山重力梯度带附近,岩石圈厚度出现了约30km的突变.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介质的P波速度值东侧较低,西侧较高.东侧的中下地壳内存在不同尺度的低速体,西侧则尚未发现.这些差异表明,太行山重力梯度带也是一条岩石圈厚度突变带和岩石成分分隔带.根据Pm波的波形特点,推测东部地区的莫霍面不再是一个尖锐的间断面,而是一个复杂的过渡带.初步分析认为,上地幔物质的热机械-化学侵蚀作用是引起太行山东侧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的主要机制,太平洋板块俯冲是改变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性质的重要动力学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668 / 67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Transformation of 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 through peridotite-melt reaction: Evidence from a highly fertile mantle xenolith from the north China Craton [J].
Zhang, Hong-Fu ;
Nakamura, Eizo ;
Sun, Min ;
Kobayashi, Katsura ;
Zhang, Jin ;
Ying, Ji-Feng ;
Tang, Yan-Jie ;
Niu, Li-Feng .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 2007, 49 (07) :658-679
[2]  
Cenozoic rifting and volcanism in eastern China: a mantle dynamic link to the Indo–Asian collision?.[J].Mian Liu;Xiaojun Cui;Futian Liu.Tectonophysics.2004, 1
[3]  
A new model for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Chinese lithosphere: ‘continental roots–plume tectonics’.[J].J.F Deng;X.X Mo;H.L Zhao;Z.X Wu;Z.H Luo;S.G Su.Earth Science Reviews.2004, 3
[4]   Influence of fluids and magma on earthquakes: seismological evidence [J].
Zhao, DP ;
Mishra, OP ;
Sanda, R .
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 2002, 132 (04) :249-267
[5]   根据接收函数反演得到的首都圈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 [J].
王峻 ;
刘启元 ;
陈九辉 ;
李顺成 ;
郭飚 ;
李昱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10) :2472-2482
[6]   背景噪声频散曲线测定及其在华北地区的应用 [J].
房立华 ;
吴建平 .
地震学报, 2009, (05) :544-554+596
[7]   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与古元古代板块构造体系 [J].
朱日祥 ;
郑天愉 .
科学通报, 2009, 54 (14) :1950-1961
[8]   不同时空背景幔源物质对比与华北深部岩石圈破坏和增生置换过程 [J].
郑建平 .
科学通报, 2009, 54 (14) :1990-2007
[9]   华北地区基于噪声的瑞利面波群速度层析成像 [J].
房立华 ;
吴建平 ;
吕作勇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3) :663-671
[10]   华北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研究的主要学术争论 [J].
吴福元 ;
徐义刚 ;
高山 ;
郑建平 .
岩石学报, 2008, 24 (06) :1145-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