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断裂带中南段断层活动转换构造岩特征及应力场演化

被引:10
作者
张秉良 [1 ]
刘瑞珣 [2 ]
向宏发 [1 ]
万景林 [1 ]
黄雄南 [1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关键词
红河断裂; 断层岩; 显微结构; FT测年; 应力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53 [地壳应力与活动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对红河断裂带中南段18个糜棱岩、12个角砾岩、10个碎裂岩和8个砂砾岩详细的显微结构观察,部分典型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FT)测年及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获得了红河断裂带中南段断层活动转换过程微观特征的变化:断层岩为糜棱岩的微结构特征显示红河断裂带早期断层活动为左旋走滑,糜棱岩和未变形的砂砾岩FT年龄均大于20Ma,表明这期间红河断裂带曾发生过一次构造热事件。断层岩为碎裂岩和角砾岩的微结构特征显示红河断裂带后期断层活动为右旋走滑。微结构特征不同的碎裂岩和角砾岩的FT年龄可分为3个时段(9.9~12.7Ma、6.8~8.4Ma、2.0~4.6Ma),测年结果和应力场特征表明红河断裂带中新世以来曾发生过3次断层错动事件,且第1次事件应力结构为走滑型,第2、3次事件应力结构为正断型。
引用
收藏
页码:529 / 53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红河断裂带中南段糜棱岩分形特征及主要流变参数的估算 [J].
张秉良 ;
刘瑞珣 ;
向宏发 ;
楚全芝 ;
黄雄南 ;
郑勇刚 .
地震地质, 2008, (02) :473-483
[2]   用陆块旋转解释藏东南渐新世—中新世伸展作用——来自点苍山及邻区变质核杂岩的证据 [J].
刘俊来 ;
曹淑云 ;
翟云峰 ;
宋志杰 ;
王安建 ;
修群业 ;
曹殿华 ;
高兰 ;
管烨 .
地学前缘, 2007, (04) :40-48
[3]   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发生时代的地质分析与FT测年 [J].
向宏发 ;
万景林 ;
韩竹军 ;
虢顺民 ;
张晚霞 ;
陈立春 ;
董兴权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6, (11) :977-987
[4]   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古新世以来多期活动的构造和年代学证据 [J].
张进江 ;
钟大赉 ;
桑海清 ;
周勇 .
地质科学, 2006, (02) :291-310+369
[5]   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定量研究的若干问题 [J].
向宏发 ;
韩竹军 ;
虢顺民 ;
陈立春 ;
张晚霞 .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S1) :56-59
[6]   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与伴生构造地貌变形 [J].
向宏发 ;
韩竹军 ;
虢顺民 ;
张晚霞 ;
陈立春 .
地震地质, 2004, (04) :597-610
[7]   长江三峡坝区断层泥的裂变径迹法年龄 [J].
张峰 ;
王世杰 .
地质科学, 2001, (01) :101-106
[8]   裂变径迹研究三峡九湾溪断裂带断裂时期 [J].
张峰 ;
王世杰 .
地球化学, 2000, (02) :162-166
[9]   东南亚及哀牢山红河构造带构造演化的讨论 [J].
张进江 ;
钟大赉 ;
周勇 .
地质论评, 1999, (04) :337-344
[10]   哀牢山-红河左旋走滑剪切带构造抬升时间序列的裂变径迹证据 [J].
万京林 ;
李齐 ;
陈文寄 .
地震地质, 1997, (01) :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