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晚新生代地层独居石年龄谱与长江贯通时间研究

被引:43
作者
范代读
李从先
K.Yokoyama
周保春
李保华
王强
杨守业
邓兵
吴国瑄
机构
[1]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DepartmentofGeology,上海市自然博物馆,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上海,NationalScienceMuseum,Tokyo,Japan,上海,上海,天津,上海,上海,上海
关键词
三角洲; 独居石; 电子探针; 化学测年; 长江形成; 青藏高原隆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3 [];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PD-99孔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揭示的晚新生代地层厚313 m.独居石年龄谱表明,上新统以350-500 Ma的颗粒为主,第四系则以100-275 Ma的颗粒为主,反映二者母源区发生了变化.晚于25 Ma的独居石颗粒初现层位于高斯正极性带与松山负极性带界线之上(约在2.58 Ma),这是青藏高原隆升对东中国海沉积产生直接影响的开端.长江河口地层中晚于25 Ma独居石含量变化分为两大阶段,分别对应于早、中更新世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和晚更新世以来的最强烈隆升.
引用
收藏
页码:1015 / 102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南沙套二元相结构的发现及其意义 [J].
张生 ;
朱诚 ;
于世永 ;
戴东升 .
地理科学, 2002, (01) :63-66
[2]   三门古湖沉积记录的环境变迁与黄河贯通东流研究 [J].
王苏民 ;
吴锡浩 ;
张振克 ;
蒋复初 ;
薛 滨 ;
童国榜 ;
田国强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9) :760-768
[3]   黄河贯通时间的新探索 [J].
杨守业 ;
蔡进功 ;
李从先 ;
邓兵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1, (02) :15-20
[4]   电子探针化学测年技术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 [J].
张照志 ;
赵磊 ;
孟庆祝 ;
陈卉泉 .
现代地质, 2001, (01) :69-73
[5]   中朝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的时限与方式——长江中下游地区震旦纪—侏罗纪沉积环境的演变 [J].
李锦轶 .
地质学报, 2001, (01) :25-34
[6]   长江三峡及其上游河流袭夺新认识 [J].
赵诚 ;
王世梅 .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学报, 2000, (03) :196-199
[7]   中国第四纪地层 [J].
刘嘉麒 ;
刘强 .
第四纪研究, 2000, (02) :129-141
[8]   黄海、渤海陆架区可见黄河三角洲沉积的形成时代 [J].
于洪军 .
地质力学学报, 1999, (04) :82-90
[9]   青藏高原的地貌演化与亚洲季风 [J].
李吉均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 (01) :3-5
[10]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新进展综述 [J].
王成善 ;
丁学林 .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06)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