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复蘑菇状地幔低速柱结构及其地幔动力学

被引:10
作者
蔡学林 [1 ,2 ]
朱介寿 [2 ,3 ]
程先琼 [2 ]
曹家敏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复蘑菇状地幔低速柱; 复蘑菇状地幔柱; 岩石圈; 软流圈; 下地幔; 地幔动力学; 南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5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运用高分辨率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和体波层析成像技术,研究东亚西太平洋地区及全球地幔三维速度结构时发现南海地区地幔存在深达2000km以上的巨型复蘑菇状地幔低速柱,结合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相关标志,将复蘑菇状地幔低速柱称为南海复蘑菇状地幔柱。本文在论述南海复蘑菇状地幔柱的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基础上,将地幔柱划分为柱头、柱体、柱尾、幔枝和热点等部分,建立起地幔柱三维几何结构模型,探讨了复蘑菇状地幔柱在南海海盆扩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及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作用对南海演化过程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268 / 27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21]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幕式裂陷的动力过程及10Ma以来的构造事件 [J].
李思田 ;
林畅松 ;
张启明 ;
杨士恭 ;
吴培康 .
科学通报, 1998, (08) :797-810
[22]  
南海区域的上地幔活动特征及印支地幔柱.[J].曾维军;李振五;吴能友;陈艺中;杜德莉;温喜文;李国胜;.南海地质研究.1997, 00
[23]   南海海山玄武岩形成条件研究 [J].
李兆麟 ;
丘志力 ;
秦社彩 ;
庞学斌 ;
梁德华 ;
滕云业 ;
李扬 .
矿物学报, 1991, (04) :325-333+441
[24]   西太平洋中、新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的形成及演化 [J].
郭令智 ;
施央申 ;
马瑞士 .
地质学报, 1983, (01) :11-21
[25]   华南地区岩石圈三维结构类型与演化动力学 [J].
蔡学林 ;
朱介寿 ;
曹家敏 ;
刘顺 ;
郑圻森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3, (04) :301-312
[26]   东南沿海地区第四纪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特征 [J].
赵海玲 ;
Fred. A. Frey ;
Hang Shichun ;
李凯明 ;
狄永军 ;
邓晋福 ;
赵建华 .
现代地质, 2002, (04) :347-352
[27]   南海新生代碳酸盐台地淹没事件记录的海底扩张 [J].
吕炳全 ;
徐国强 ;
王红罡 ;
赵会民 .
地质科学, 2002, (04) :405-414
[28]   东亚西太平洋巨型裂谷体系岩石圈与软流圈结构及动力学 [J].
蔡学林 ;
朱介寿 ;
曹家敏 ;
严忠琼 ;
阳正熙 ;
洪学海 .
中国地质, 2002, (03) :234-245
[29]   东亚及西太平洋边缘海高分辨率面波层析成像 [J].
朱介寿 ;
曹家敏 ;
蔡学林 ;
严忠琼 ;
曹小林 .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5) :646-664+756
[30]   南海北缘新生代构造演化的深部制约(I):幔源包体 [J].
徐义刚 ;
黄小龙 ;
颜文 ;
刘颖 ;
陈小明 .
地球化学, 2002, (03) :23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