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乌苏河流域末次间冰阶气候——以米浪沟湾剖面为例

被引:6
作者
温小浩 [1 ]
李保生 [1 ]
章典 [2 ]
范小平 [1 ]
叶建萍 [1 ]
杜恕环 [1 ]
郭云海 [3 ]
陈德牛 [4 ]
机构
[1]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香港大学地理系
[3]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科学学院
[4]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关键词
萨拉乌苏河流域; 米浪沟湾剖面; 末次间冰阶; 粒度和化学元素; 古气候;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32 [古气候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3 ;
摘要
米浪沟湾剖面末次间冰阶层序粒度和化学元素波动韵律与由古流动砂丘砂和上覆河湖相或古土壤构成的沉积旋回颇为一致。古流动砂丘砂犹如现代流动砂丘砂,是东亚冬季风主导下干冷气候的产物;河湖相和古土壤颗粒细化,化学、生物等地球风化程度增强,含较多喜暖的软体动物化石,指示其偏南夏季风主导下的温暖湿润气候。据此,末次间冰阶萨拉乌苏河流域至少经历了10次温湿(W事件)和9次冷干(C事件)气候波动,且可划分为MIS3e(58.85~48.98kaBP)、MIS3d(48.98~39.55kaBP)、MIS3c(39.55~34.59kaBP)、MIS3b(34.59~26.47kaBP)和MIS3a(26.47~23.07kaBP)等5个亚段。其中,19次冷/暖波动可与格陵兰GRIP冰心δ18O冰段/间冰段相对应,5个亚段与我国古里雅冰心在波动性质和相位上都极为一致,与V23-81冷性浮游有孔虫数代表的北大西洋地区气候也具有较好的可比性。谱分析显示出21.70ka、1.05ka、0.64ka、0.50ka等显著周期,即该地千百年尺度气候主要受与北大西洋热盐环流波动引起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有关,而万年尺度上则受控于岁差周期所导致的太阳辐射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553 / 56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中原邙山黄土与末次间冰期以来古季风特征 [J].
蒋复初 ;
王书兵 ;
赵志中 ;
傅建利 .
地质论评, 2004, (05) :554-560
[2]   中国黄土高原西部马兰黄土记录的MIS3气候特征与全球气候记录的对比研究 [J].
陈一萌 ;
饶志国 ;
张家武 ;
陈兴盛 .
第四纪研究, 2004, (03) :359-365
[3]   西藏纳木错地区约120ka BP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与湖面变化 [J].
吴中海 ;
赵希涛 ;
吴珍汉 ;
周春景 ;
严富华 ;
麦学舜 ;
朱大岗 .
地质学报, 2004, (02) :242-252
[4]   距今42~18ka腾格里沙漠古湖泊及古环境 [J].
张虎才 ;
马玉贞 ;
李吉均 ;
曹继秀 ;
祁元 ;
陈光杰 ;
方红兵 ;
穆德芬 ;
冯兆东 ;
彭金兰 ;
H.J.Pachur ;
B.Wünnemann .
科学通报, 2002, (24) :1847-1857
[5]   150 ka B.P.以来萨拉乌苏河流域主元素变动旋回 [J].
李后信 ;
李保生 ;
祝一志 ;
靳鹤龄 ;
David Dian ZHANG ;
阎满存 ;
张宇红 ;
罗开利 ;
姚春霞 .
地球化学, 2002, (05) :424-432
[6]   中低纬度MIS 3b(54~44 ka BP)冷期与冰川前进 [J].
施雅风 ;
姚檀栋 .
冰川冻土, 2002, (01) :1-9
[7]   最近2.5Ma以来黄土高原风尘化学组成的变化与亚洲内陆的化学风化 [J].
陈骏 ;
安芷生 ;
刘连文 ;
季峻峰 ;
杨杰东 ;
陈旸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2) :136-145
[8]   中国季风沙区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及其变化 [J].
李保生 ;
吴正 ;
David Dian ZHANG ;
范安康 ;
阎满存 ;
孙武 ;
靳鹤龄 ;
董光荣 ;
祝一志 ;
高全洲 ;
张甲申 .
地质学报, 2001, (01) :127-137
[9]   青藏高原大湖期 [J].
李炳元 .
地理学报, 2000, (02) :174-182
[10]   前处理方法对黄土沉积物粒度测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J].
鹿化煜 ;
安芷生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7, (23) :2535-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