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下扬子区中、新生代陆内对冲带的形成及解体

被引:64
作者
梅廉夫 [1 ]
戴少武 [2 ]
沈传波 [1 ]
汤济广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
[3]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中、下扬子区; 对冲带; 郯庐断裂; 中、新生代; 陆内变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中、下扬子对冲带是扬子板块在秦岭-大别-苏鲁中央造山系和江南隆起南北向相向挤压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对中、下扬子对冲带的空间构造格局以及中、新生代的形成与解体的揭示有助于了解该对冲带的时空演化以及与南、北两大造山带的响应关系、郯庐断裂南端的性质以及区内海相油气的宏观勘探方向。研究认为中扬子对冲过渡带与下扬子对冲过渡带在印支-燕山早期基本同时形成,向西过渡到上扬子区以递进变形的方式稍晚定型。对冲带在燕山晚期以来遭受伸展作用的改造,逐渐解体和分异。郯庐断裂南端介于中、下扬子间,基于中、下扬子对冲带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判断断裂南延可能性较小。中、下扬子对冲带是海相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是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潜在的领域之一,但对冲带不同段油气成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14 +1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1]   扬子地块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海相油气成藏的制约 [J].
郭旭升 ;
梅廉夫 ;
汤济广 ;
沈传波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3) :295-304+325
[2]   郯庐断裂带肥东段走滑运动的40Ar/39Ar法定年 [J].
朱光 ;
牛漫兰 ;
刘国生 ;
王勇生 ;
谢成龙 ;
李长城 .
地质学报, 2005, (03) :303-316
[3]   郯庐断裂带热年代学信息及其与大别造山带折返的关系 [J].
王勇生 ;
朱光 ;
陈文 ;
宋传中 ;
刘国生 .
地球化学, 2005, (03) :193-214
[4]   大别-苏鲁造山带的东延及板块缝合线:郯庐-鸭绿江-延吉断裂的厘定 [J].
周建波 ;
刘建辉 ;
郑常青 ;
刘鹏举 ;
孙加鹏 .
高校地质学报, 2005, (01) :92-104
[5]   郯庐断裂带的同造山运动 [J].
朱光 ;
王勇生 ;
牛漫兰 ;
刘国生 ;
谢成龙 .
地学前缘, 2004, (03) :169-182
[6]   大别山东缘郯庐两期走滑剪切带形成的温压条件与造山带折返的关系 [J].
王勇生 ;
朱光 ;
王道轩 ;
刘国生 ;
宋传中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03) :228-238
[7]   中国东南大陆和陆缘地带板内构造界带的地磁异常场响应 [J].
滕吉文 ;
闫雅芬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02) :105-117
[8]   下扬子区三叠纪层序地层样式对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的响应 [J].
程日辉 ;
王璞珺 ;
刘万洙 ;
唐华风 ;
白云风 ;
孔庆莹 ;
宋维海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02) :134-141
[9]   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J].
佘晓宇 ;
徐宏节 ;
何治亮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2) :226-230+236
[10]   从江汉叠合盆地构造形变特征看华南与华北陆块的拼贴过程 [J].
徐政语 ;
林舸 ;
刘池阳 ;
王岳军 ;
郭锋 .
地质科学, 2004, (02) :28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