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区露天煤矿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25
作者
张世文 [1 ]
宁汇荣 [2 ]
许大亮 [1 ]
叶回春 [3 ]
郑印 [1 ]
张红艳 [4 ]
黄元仿 [5 ]
机构
[1]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2]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4]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5]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遥感; 煤矿; 复垦; 植被覆盖度;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采用多时相Landsat TM遥感数据,借助于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度,基于不同时序植被覆盖度格点回归斜率、标准差和基末年等级转换矩阵等,分析了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空间异质性及其驱动机制,剖析了采复联动下研究区、开采区和复垦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和波动程度,进而揭示随着时间变化采复活动与植被覆盖度间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份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及其等级空间分布整体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矿山采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区域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格局;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以中(Ⅳ等)、中低(Ⅲ等)为主,按多年均值计算,两者之和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植被覆被度呈增加和减少的区域面积比为2∶3,相关系数在-0.9266~0.4805之间,斜率正值范围内相关性并不显著,而负值范围的-0.9266-0.895呈现不同程度显著性相关;露天采区、排土场及其周边1.5 km范围内的植被覆盖度呈显著下降趋势,且趋于一致。矿区植被恢复经历了一个"高—低—高"的周期循环,半干旱草原区复垦管护期限尽量保证在6 a以上。70%以上区域在研究时段内植被覆盖度发生转换,转换较为频繁,Ⅰ等植被覆盖度中的90%是由采矿活动转入的。露天煤矿区植被覆盖的提升有赖于矿区社会压力减少和生态恢复力提高两方面。研究成果将为露天煤矿及其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科学保护与决策、恢复和治理提供信息支撑。
引用
收藏
页码:233 / 241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研究进展 [J].
黄元仿 ;
张世文 ;
张立平 ;
张红艳 ;
李贞 .
农业机械学报, 2015, 46 (08) :72-82
[2]   新疆准东煤田五彩湾露天矿区植被受损分析 [J].
李长春 ;
姚峰 ;
齐修东 ;
张光胜 ;
李昊东 .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01) :124-128
[3]   黄土区大型露天煤矿复垦排土场植被恢复立地类型划分——以安太堡露天煤矿为例 [J].
张灵 ;
白中科 ;
景明 ;
曹银贵 ;
陈晓辉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4, (06) :54-60
[4]   黄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重构土壤颗粒组成的多重分形特征 [J].
王金满 ;
张萌 ;
白中科 ;
杨睿璇 ;
郭凌俐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04) :230-238
[5]   黑岱沟煤矿生态修复遥感监测及效果评价 [J].
黄丹 ;
刘庆生 ;
刘高焕 .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4, (01) :69-74
[6]  
采煤矿区的生态脆弱性——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胜利煤田为例[J]. 全占军,李远,李俊生,韩煜,肖能文,付梦娣.应用生态学报. 2013(06)
[7]   基于遥感技术的干旱荒漠区露天煤矿植被群落受损评估 [J].
姚峰 ;
古丽加帕尔 ;
包安明 ;
张健雄 ;
李长春 ;
刘金平 .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 (04) :707-713
[8]   2001-2010年内蒙古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J].
穆少杰 ;
李建龙 ;
陈奕兆 ;
刚成诚 ;
周伟 ;
居为民 .
地理学报, 2012, 67 (09) :1255-1268
[9]   基于RS与GIS的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利用类型与碳汇量的动态变化 [J].
张召 ;
白中科 ;
贺振伟 ;
包妮沙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03) :230-236
[10]   基于时间序列植被特征的内蒙古荒漠化评价 [J].
殷贺 ;
李正国 ;
王仰麟 ;
蔡福 .
地理学报, 2011, 66 (05) :653-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