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襄盆地安棚浅、中层系特低渗储层裂缝特征及其与深层系裂缝对比

被引:19
作者
巩磊 [1 ]
曾联波 [1 ,2 ]
李娟 [1 ]
姜建伟 [3 ]
唐小梅 [1 ]
王兆生 [1 ,4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研究院
[4] 河北联合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关键词
裂缝; 深层系; 浅、中层系; 安棚油田; 泌阳凹陷; 南襄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成像测井和薄片等资料,分析了南襄盆地安棚浅、中层系储层裂缝的发育特征,并与深层系裂缝特征进行了对比,最后分析了控制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发育有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种类型,以高角度构造裂缝为主,裂缝平均线密度为0.42条/m,裂缝高度通常小于0.40 m,平均为0.25 m,反映裂缝主要在层内发育。微观裂缝是沟通基质粒间孔和粒内溶孔的重要通道,它使储层孔隙的连通性变好。受喜马拉雅早期和晚期水平构造挤压应力作用,该区主要发育3组裂缝。其中,近东西向裂缝最为发育,其次为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安棚油田裂缝的形成与分布受构造应力场、岩性、孔隙度、渗透率、层厚以及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在相同因素的作用下,安棚油田浅、中层系裂缝的成因类型、产状及发育特征和深层系具有相似性,但浅、中层系裂缝的发育程度略差于深层系裂缝。
引用
收藏
页码:778 / 784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JZS油田潜山裂缝储层形成机制及分布预测 [J].
黄保纲 ;
汪利兵 ;
赵春明 ;
杨庆红 ;
曹树春 ;
童凯军 ;
宋洪亮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 32 (05) :710-717
[2]   川东北地区碳酸盐岩层系孔隙型与裂缝型气藏成藏差异性 [J].
郭彤楼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 32 (03) :311-317+326
[3]   火烧山油田H3层裂缝发育特征与剩余油分布关系 [J].
涂彬 ;
丁祖鹏 ;
刘月田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 32 (02) :229-235
[4]   火成岩裂缝性储层测井评价——以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成岩油藏为例 [J].
陈冬 ;
陈力群 ;
魏修成 ;
汪中浩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1, 32 (01) :83-90
[5]   深层致密砂岩气藏天然气富集规律与勘探关键技术——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天然气勘探为例 [J].
蔡希源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 (06) :707-714
[6]   安棚深层系储层裂缝对开发的影响及对策 [J].
龚银忠 ;
胡书奎 ;
沈祖吉 ;
施木喜 ;
赵天富 ;
李红茹 .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0, (05) :76-79+144
[7]   安棚油田深层系低渗透储层裂缝及其贡献 [J].
杨永利 ;
姜建伟 ;
卢小欧 .
断块油气田, 2009, 16 (05) :34-36
[8]   泌阳凹陷安棚油田核三段储层裂缝成因、期次及分布研究 [J].
周文 ;
张银德 ;
闫长辉 ;
王洪辉 ;
孙尚如 .
地学前缘, 2009, 16 (04) :157-165
[9]   中国西部盆地挤压逆冲构造带低角度裂缝的成因及意义 [J].
曾联波 ;
王正国 ;
肖淑容 ;
张贵斌 .
石油学报, 2009, 30 (01) :56-60
[10]  
The distribution rule and seepage effect of the fractures in the ultra-low permeability sandstone reservoir in east Gansu Province,Ordos Basin[J]. ZENG LianBo1,GAO ChunYu2,QI JiaFu1,WANG YongKang2,LI Liang2 & QU XueFeng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 and Prospect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2 Changqing Oilfield Branch,PetroChina,Xi’an 163517,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8(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