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过程——岩浆底侵、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

被引:81
作者
杜杨松
李顺庭
曹毅
秦新龙
楼亚儿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玄武岩浆底侵; 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 中酸性火成岩; 岩石包体; 长江中下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的小铜官山岩体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定年,并对天鹅抱蛋山岩体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进行了全岩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以及锶-钕同位素分析,结合对区内老庙基山和小铜官山岩体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综合整理,讨论了这些岩体及其包体的成因。小铜官山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39.5±2.9)Ma,表明它属于长江中下游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产物。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具有低w(SiO2)(52.03%-54.61%)、w(Al2O3)(12.87%-14.43%)和全碱含量w(Na2O+K2O)(5.26%-6.30%),但高w(MgO)(5.41%-11.66%)的特征;寄主岩与此相反,具有高w(SiO2)(59.97%-64.44%)、w(Al2O3)(16.43%-17.59%)和全碱含量(6.67%-8.25%),但低w(MgO)(1.52%-2.50%)的特征。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稀土元素总量为165.70×10-6-190.40×10-6,寄主岩的稀土元素总量为166.12×10-6-185.95×10-6,二者十分相近,它们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也十分相似。但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的轻、重稀土比值为3.39-4.27,明显小于寄主岩的轻、重稀土比值(4.86-5.94)。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具明显的正铕异常,而寄主岩具有弱负铕异常。从辉长岩到寄主岩,εNd(t)从-4.9--9.9减小到-11.4--11.9,(87Sr/86Sr)o从0.7064-0.7073增加到0.7072-0.7084。上述资料表明,铜陵铜官山矿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侵入岩及其辉长岩和闪长岩包体可能是由基性到中酸性岩浆通过幔源岩浆底侵、同化混染和分离结晶过程形成的,而基性到中酸性岩浆则是由底侵的玄武岩浆与不同量的中下地壳物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 [1] 安徽铜陵岩浆岩中辉长质岩石包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附视频
    杜杨松
    李铉具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3) : 332 - 342
  • [2] 安徽铜官山石英闪长岩及其包体锆石U-Pb定年与成因探讨
    徐夕生
    范钦成
    S.Y.O’Reilly
    蒋少涌
    W.L.Griffin
    王汝成
    邱检生
    不详
    [J]. 科学通报 , 2004, (18) : 1883 - 1891
  • [3] 安徽铜陵地区幔源岩浆底侵作用的时代——朝山辉石闪长岩锆石SHRIMP定年
    王彦斌
    刘敦一
    曾普胜
    杨竹森
    田世洪
    [J]. 地球学报, 2004, (04) : 423 - 427
  • [4] 安徽铜陵铜官山矿区中生代岩浆-热液过程:来自岩石包体及其寄主岩的证据
    杜杨松
    秦新龙
    田世洪
    [J]. 岩石学报, 2004, (02) : 339 - 350
  • [5] 扬子地块东部燕山期埃达克质(adakite-like)岩与成矿[J]. 王强,赵振华,许继峰,李献华,熊小林,包志伟,刘义茂.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S1)
  • [6] 安徽铜陵典型矿区岩石包体研究及其岩浆—成矿作用过程探讨
    杜杨松
    李学军
    [J]. 高校地质学报, 1997, (02) : 44 - 45+50-55
  • [7] 铜陵地区中酸性侵入岩年代学研究
    吴才来
    周打若
    黄许陈
    张成火
    黄文明
    [J].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6, (04) : 12 - 19
  • [8] 铜陵地区高钾钙碱系列侵入岩
    邢凤鸣,徐祥
    [J]. 地球化学, 1996, (01) : 29 - 38
  • [9] 铜官山地区矽卡岩型铜金矿床稀土元素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邱瑞龙,杨义忠
    [J]. 地球化学, 1994, (04) : 357 - 365
  • [10] 安徽沿江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地质[M]. 地质出版社 , 唐永成等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