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根拖曳作用在青藏高原西部和东部造山中的比较研究

被引:6
作者
李岩峰
张贵宾
高锐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岩石圈根; 有限元数值模拟; 构造应力; 造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地球物理探测资料 ,基于二维模型 ,利用黏弹性有限元方法 ,研究青藏高原西、东剖面的地壳均衡和岩石圈根拖曳的构造应力机制 .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青藏高原西部 (B B′剖面 )的造山水平挤压力主要来源于岩石圈根的向下拖曳 ,印度板块向北挤压为次要因素 ,形成“山隆盆降”的地表形态 ;而青藏高原东部 (A A’剖面 )岩石圈根向下拖曳还不足以形成硬上地壳中挤压造山的主要力源 .对比结果认为 ,青藏高原的深部层圈结构和应力体系在西、东部存在明显的差异 ,反映了高原内部造山演化的西、东分异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053 / 106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 [1] 藏南地壳速度结构与地壳物质东西向“逃逸”——以佩枯错-普莫雍错宽角反射剖面为例
    张中杰
    滕吉文
    杨立强
    李英康
    S.Klemperer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10) : 793 - 798
  • [2] 横过西昆仑和塔里木结合带的山隆盆降机制动力学模拟
    张贵宾
    高锐
    肖序常
    [J]. 地球学报, 2001, (06) : 541 - 546
  • [3] 新疆塔里木西昆仑宽频地震观测实验研究
    管烨
    高弘
    高锐
    饶瑞钧
    史大年
    陈荣裕
    李力军
    [J]. 地球学报, 2001, (06) : 559 - 562
  • [4] 藏北地壳东西向结构与“下凹”莫霍面——来自宽角反射剖面的启示
    张中杰
    王光杰
    滕吉文
    陈赟
    李英康
    李敬卫
    范进义
    S.Klemplerer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1) : 881 - 888
  • [5] 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与地球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杨立强
    张中杰
    王光杰
    赵爱华
    陈东
    [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1, (01) : 70 - 81
  • [6] 横过西昆仑造山带与塔里木盆地结合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
    高 锐
    黄东定
    卢德源
    钱桂
    李英康
    匡朝阳
    李秋生
    李朋武
    冯如进
    管 烨
    不详
    [J]. 科学通报 , 2000, (17) : 1874 - 1879
  • [7] 青藏高原挤压隆升过程的数值模拟
    傅容珊
    徐耀民
    黄建华
    李力刚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0, (03) : 346 - 355
  • [8]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深层动力过程与陆─陆碰撞新模型
    滕吉文
    张中杰
    王光杰
    刘宏兵
    胡家富
    张秉铭
    陈云
    张慧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4) : 481 - 494
  • [9] 青藏高原深部结构与构造地球物理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滕吉文
    熊绍柏
    张中杰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S1) : 121 - 139
  • [10] 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剖面研究的进展
    赵文津
    黄立言
    熊嘉育
    [J]. 地球物理学报, 1997, (S1) : 140 -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