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超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裂缝研究

被引:48
作者
王瑞飞 [1 ]
孙卫 [2 ]
机构
[1] 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
[2]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姬塬油田; 超低渗透砂岩油藏; 微裂缝; 微裂缝开度; 微裂缝孔隙度; 微裂缝渗透率;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9.03.015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油藏的精细描述,指出微裂缝对提高储层渗流能力、提高超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4+5油藏微裂缝线密度为7.86条/cm,微裂缝开度为3.70μm,微裂缝间距为1.2723mm,微裂缝孔隙度为0.29%,微裂缝渗透率为3.32×10-3μm2。微裂缝孔隙度是基质孔隙度的2.74%,微裂缝渗透率是基质渗透率的12.15倍。微裂缝分布的差异性和不均一性是造成研究区超低渗透致密储层中有相对高渗透层的主要原因。微裂缝发育及展布状况是沉积微相带及基底断裂基础上成岩过程中多期古构造应力场与现今构造应力场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油气勘探中以寻找有利的沉积相—成岩相—微裂缝带为勘探目标,会加大勘探成功率。
引用
收藏
页码:444 / 44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济阳坳陷陡坡带深层砂砾岩体次生孔隙成因机制探讨 [J].
王勇 ;
钟建华 ;
马锋 ;
鱼宏珍 .
地质学报, 2008, (08) :1152-1160
[2]   试说中国陆内构造变形和其地球动力学特征 [J].
赵重远 ;
靳久强 .
地质学报, 2007, (11) :1498-1506
[3]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古近系—白垩系储层质量影响因素探讨 [J].
朱如凯 ;
郭宏莉 ;
高志勇 ;
韩丹 ;
张丽娟 ;
孙玉善 ;
程明 .
地质论评, 2007, (05) :624-630
[4]   姬塬油田砂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J].
杨仁超 ;
樊爱萍 ;
韩作振 ;
柳益群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4) :626-630
[5]   低渗透储层构造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其形成地质条件 [J].
曾联波 ;
漆家福 ;
王永秀 .
石油学报, 2007, (04) :52-56
[6]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碎屑岩储层低渗特征及含油性主控因素 [J].
高剑波 ;
庞雄奇 ;
王志欣 ;
姜振学 ;
丁保来 ;
席胜利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1) :5-12+18
[7]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裂缝特征及成因 [J].
曾联波 ;
李忠兴 ;
史成恩 ;
王正国 ;
赵继勇 ;
王永康 .
地质学报, 2007, (02) :174-180
[8]   碎屑岩压裂缝的特征、成因与油气勘探意义 [J].
郭沫贞 ;
朱国华 ;
寿建峰 ;
徐学成 .
沉积学报, 2006, (04) :483-487
[9]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三叠系、侏罗系露头区裂缝体系展布特征 [J].
张义楷 ;
周立发 ;
党犇 ;
白斌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6, (02) :168-173
[10]   鄂尔多斯盆地周边断裂运动学分析与晚中生代构造应力体制转换 [J].
张岳桥 ;
施炜 ;
廖昌珍 ;
胡博 .
地质学报, 2006, (05) :639-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