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

被引:240
作者
王欣
李强
曹清河
马代夫
机构
[1] 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甘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甘薯; 产业; 种业; 现状; 展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4.6 [农业生产服务组织]; F326.11 [粮食作物];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摘要
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及工业原料作物,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本文总结了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发展的历史、现状、成效及问题,分析了国内外甘薯产业和种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目前中国甘薯产业稳步发展,种植面积趋于平稳,年种植面积稳定在4×10~6 hm2左右;单产稳步提高,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96倍;产业实现了从量到质的转型升级,鲜食市场供应比例不断提高,甘薯逐步实现餐桌化,休闲、保健和功能食品得到适度发展;鲜食消费比例逐年增加,提升了甘薯种植效益;品牌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甘薯种业在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的推动下,初步建立了甘薯分子育种平台,甘薯基因组测序基本完成,构建了高密度分子连锁图谱,开发出一批与甘薯茎线虫病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和与甘薯淀粉含量等性状相关的主效QTL,发掘出甘薯品质、抗病、耐盐、抗旱等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建立了甘薯主要病虫害抗性评价平台,创制出一批甘薯特异新材料;构建了优质专用甘薯品种评价平台,育成一批甘薯专用型新品种,良种自育品种覆盖率达95%以上;制定了甘薯新品种的DUS测试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范了种薯种苗市场;完成了脱毒种薯种苗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种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种薯种苗企业重组。现阶段中国甘薯产业和种业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优异种质数量少,无法满足育种的需求;二是优质品种评价指标缺乏,专用化品种少,无法满足加工需求;三是脱毒种薯种苗的应用率低,种薯种苗繁育技术和市场不规范;四是甘薯种业尚未形成规模,政府对种薯种苗繁育企业扶持力度较弱,区域性的种薯种苗企业数量少,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未来5—10年,中国应注重资源收集、评价和保存平台建设;打造甘薯育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多抗专用品种;着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健康种薯种苗繁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延长加工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在"一带一路"国家示范推广高品质淀粉、富含膳食纤维、花青素、胡萝卜素及多酚类物质等专用品种。
引用
收藏
页码:483 / 49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淀粉专用型甘薯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J].
周志林 ;
唐君 ;
曹清河 ;
赵冬兰 ;
张安 .
江苏农业学报, 2020, (02) :277-283
[2]   观赏甘薯的应用及展望附视频 [J].
孟羽莎 ;
赖齐贤 .
浙江农业科学, 2019, (12) :2181-2184+2244
[3]   浙薯系列鲜食及食品加工型甘薯品种系谱和品质性状分析 [J].
项超 ;
沈升法 ;
季志仙 ;
李兵 ;
吴列洪 .
核农学报, 2020, 34 (01) :36-44
[4]   中国食用甘薯育种现状及展望 [J].
谢一芝 ;
郭小丁 ;
贾赵东 ;
马佩勇 ;
边小峰 ;
禹阳 .
江苏农业学报, 2018, (06) :1419-1424
[5]   我国甘薯种植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7年)——基于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固定观察点数据的分析 [J].
陆建珍 ;
汪翔 ;
秦建军 ;
戴起伟 ;
易中懿 .
江苏农业科学, 2018, 46 (23) :393-398
[6]   菜用和观赏甘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J].
苏一钧 ;
董玲霞 ;
王娇 ;
戴习彬 ;
张安 ;
赵冬兰 ;
周志林 ;
唐君 ;
曹清河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 19 (01) :57-64
[7]   甘薯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的再认识 [J].
周郑坤 ;
郑元林 .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34 (04) :16-19+87
[8]   我国甘薯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分析 [J].
戴起伟 ;
钮福祥 ;
孙健 ;
曹静 .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6, 18 (03) :201-209
[9]   甘薯抗旱鉴定及旱胁迫对甘薯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J].
周志林 ;
唐君 ;
金平 ;
刘恩良 ;
曹清河 ;
赵冬兰 ;
张安 .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29 (05) :1052-1056
[10]   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J].
马代夫 ;
李强 ;
曹清河 ;
钮福祥 ;
谢逸萍 ;
唐君 ;
李洪民 .
江苏农业学报, 2012, (05) :96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