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近48年来高温天气气候特征及其环流形势

被引:22
作者
郭渠 [1 ]
孙卫国 [1 ]
程炳岩 [2 ]
段春锋 [3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2] 重庆市气候中心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院
关键词
高温; 时空分布; 西太平洋副高; 南亚高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4 [大气环流];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重庆23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7年逐日最高气温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中的高度场格点资料,运用EOF、REOF等方法,探讨重庆高温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多高温天气的2006年和少高温天气年7~8月的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7~8月份,高温日数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和区域性差异,20世纪70年代最多,80年代最少,沿长江、乌江为高温多发带。一致性异常分布是重庆高温日数的最主要空间模态;高温日数的异常空间分布可分为以下3个关键区:重庆中西部、重庆东南部、重庆东北部。乌拉尔山至鄂霍次克海地区阻塞高压偏弱,东亚大槽偏浅;100 hPa高空南亚高压偏东,500 hPa高空副高偏北偏西,形成一种上高下高的叠加形势是重庆7~8月出现多高温天气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52 / 5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2006年重庆大旱的历史透视 [J].
郝志新 ;
葛全胜 ;
郑景云 ;
李艳旗 .
地理研究, 2007, (04) :828-834
[2]   亚欧典型热浪过程的大气环流对比分析 [J].
孙国武 ;
汤绪 ;
刘新伟 ;
梁萍 .
高原气象 , 2007, (03) :503-510
[3]   2006年夏季川渝高温干旱分析 [J].
邹旭恺 ;
高辉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7, (03) :149-153
[4]   2006年川渝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彭京备 ;
张庆云 ;
布和朝鲁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 (03) :464-474
[5]   2006年川渝两次久旱转雨过程对比分析 [J].
汪丽 ;
青泉 ;
谢娜 ;
徐琳娜 .
气象, 2007, (04) :53-57
[6]   2006年夏季主要天气系统及环流特征分析 [J].
陈红 ;
卫捷 ;
孙建华 ;
赵思雄 ;
陶诗言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 (01) :8-19
[7]   西南地区近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研究 [J].
班军梅 ;
缪启龙 ;
李雄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06, (03) :346-351
[8]   近几十年我国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分区方法探讨 [J].
刘吉峰 ;
李世杰 ;
丁裕国 ;
姚书春 .
山地学报, 2006, (03) :291-297
[9]   我国东部三市夏季高温气候特征及原因分析 [J].
张尚印 ;
张海东 ;
徐祥德 ;
张德宽 ;
廖要明 ;
宋艳玲 ;
不详 .
高原气象 , 2005, (05) :829-835
[10]   副热带高压研究进展及展望 [J].
吴国雄 ;
丑纪范 ;
刘屹岷 ;
张庆云 ;
孙淑清 .
大气科学, 2003, (04) :50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