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和煤系泥岩生油能力再评价

被引:11
作者
帅燕华
张水昌
陈建平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煤; 煤系泥岩; 煤成油; 排烃门限;
D O I
10.19700/j.0379-1726.2009.06.008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煤和分散有机质(煤系泥岩或页岩)对煤成油田的贡献大小一直没有获得统一认识,这导致煤是否具有生排油能力直到现在仍然争论不休。选择了两个典型侏罗系煤和一个煤系泥岩样品,分别进行了限定体系热解生烃模拟,结果表明热解特征较差的泥岩(H/C0.77,IH146mg/g)却比中等富氢煤(H/C0.82,IH260mg/g)的生油量高出2.7倍,是一般煤(H/C0.75,IH199mg/g)生油潜力的6倍。这暗示着在煤成油评价中,不能简单把煤和煤系分散有机质对等进行评价,不然会低估煤系相对分散有机质的贡献而过高估计了煤的作用。热解模拟结果与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煤系岩石中有机质含量对比结果表明,该凹陷煤成油更可能来自于煤系泥岩而不是煤本身。此外,通过分析发现煤中液态烃稳定性较差,一般在低熟阶段就开始裂解生气,因此,被国内外学者普遍采纳的IH(或S1)随成熟度变化的趋势不能作为判断煤排油门限的有效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583 / 59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焉耆盆地侏罗纪煤系源岩显微组分组合与生油潜力 [J].
陈祥 ;
张育民 ;
程克明 ;
陈学宏 .
地球科学, 2005, (03) :337-342
[2]   煤和含煤岩系成油理论研究和演变历史 [J].
胡社荣 ;
郎东升 ;
潘景副 ;
陈建平 .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3, (04) :19-22
[3]   吐哈盆地侏罗纪煤系油气主力源岩探讨 [J].
陈建平 ;
黄第藩 ;
李晋超 ;
秦勇 .
地质学报, 1999, (02) :140-152
[4]   吐哈盆地侏罗系煤成液态烃生成演化的热模拟实验研究 [J].
王春江 ;
傅家谟 ;
盛国英 ;
张中宁 ;
夏燕青 ;
程学惠 .
地质学报, 1998, (03) :276-284
[5]   用干酪根生烃动力学方法预测甲烷生成量之一例 [J].
刘金钟 ;
唐永春 .
科学通报, 1998, (10) :1187-1191
[6]  
海相和煤系气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天然气生成运移[M]. 广东科技出版社 , 刘德汉等著, 2004
[7]  
吐哈盆地侏罗系煤成烃地球化学[M]. 科学出版社 , 王昌桂等著, 1998
[8]  
吐哈盆地煤系油气田形成和分布[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吴涛, 1997
[9]   Oil generation capacity of coals as a function of coal age and aliphatic structure [J].
Petersen, Henrik I. ;
Nytoft, Hans P. .
ORGANIC GEOCHEMISTRY, 2006, 37 (05) :558-583
[10]  
Coal as a source rock for oil: a review[J] . Ronald W.T Wilkins,Simon C Geor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 200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