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岩石圈减薄:与大火成岩省的关系

被引:130
作者
张旗 [1 ]
金惟俊 [1 ]
李承东 [2 ]
王元龙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关键词
岩石圈减薄; 大规模岩浆活动; 超级地幔柱; 大火成岩省; 燕山期; 中国东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1 [岩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论述了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岩石圈减薄的关系,指出软流圈地幔与地壳直接接触时,即岩石圈最大减薄时(岩石圈地幔厚度为0),岩石圈厚度等于地壳厚度。中国东部岩石圈最大减薄的时间在燕山期,在这之前和之后,岩石圈是厚的。讨论了中国东部大规模岩浆活动与板块俯冲的关系,认为中国东部燕山期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没有关系:中国东部不属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不是安第斯型活动陆缘,中生代玄武岩不具有岛弧玄武岩的特征,从中酸性岩浆岩得不出岛弧的结论,从三叠纪开始的古太平洋板块扩张方向的演变也不支持板块向西俯冲的认识。认为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可能与超级地幔柱的活动有关,是一种新的大火成岩省类型。文中将大火成岩省分为两类:一类为B型大火成岩省,部分熔融发生在岩石圈底部,以发育玄武岩为特征;另一类为G型大火成岩省,部分熔融发生在下地壳底部,以发育大规模花岗质岩浆为特征。根据中国东部大规模岩浆活动的时空分布分出5个大火成岩省:鄂霍茨克(大兴安岭北端)、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华北—大兴安岭、华南和东部沿海大火成岩省。认为岩石圈减薄可以产生多种效应,是地壳演化的最重要的动力学因素,但唯独与地壳浅部的伸展事件无关。还评论了流行的岩石圈减薄的见解,认为流行的见解将岩石圈减薄定位在新生代(岩石圈厚80~120km)是似是而非的,不是科学的命题。
引用
收藏
页码:21 / 51
页数:31
相关论文
共 78 条
[51]   鲁东晚白垩世玄武岩及其中幔源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J].
闫峻 ;
陈江峰 ;
谢智 ;
高天山 ;
K.A.Foland ;
张希道 ;
刘明伟 .
岩石学报, 2005, (01) :101-114
[52]   吉林延边缝合带的性质与东北亚构造 [J].
唐克东 ;
邵济安 ;
李景春 ;
康庄 .
地质通报, 2004, (Z2) :885-891
[53]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的过程与机制:中生代火成岩和深源捕虏体证据 [J].
许文良 ;
王清海 ;
王冬艳 ;
裴福萍 ;
高山 .
地学前缘, 2004, (03) :309-317
[54]   华南花岗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
王德滋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3) :305-314
[55]   华北岩石圈减薄的时空不均一特征附视频 [J].
徐义刚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3) :324-331
[56]   江山-广丰地区早白垩世晚期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J].
余心起 ;
舒良树 ;
颜铁增 ;
俞云文 ;
祖辅平 ;
王彬 .
地球化学, 2004, (05) :465-476
[57]   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中基性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 [J].
吕志成 ;
段国正 ;
郝立波 ;
李殿超 ;
潘军 ;
吴丰昌 .
高校地质学报, 2004, (02) :186-198
[58]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J].
吴福元 ;
葛文春 ;
孙德有 ;
郭春丽 .
地学前缘, 2003, (03) :51-60
[59]   地幔柱、大火成岩省及大陆裂解——兼论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地幔柱问题 [J].
李凯明 ;
汪洋 ;
赵建华 ;
赵海玲 ;
狄永军 .
地震学报, 2003, (03) :314-323+341
[60]   华北中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以辽宁阜新为例 [J].
张宏福 ;
郑建平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3, (06) :60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