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中基性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29
作者
吕志成
段国正
郝立波
李殿超
潘军
吴丰昌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2] 吉林大学
[3]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关键词
中生代火山岩;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 构造背景; 大兴安岭中南段;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4.02.005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火山岩的成因和形成时的构造背景涉及南蒙古 -兴蒙造山带的后期构造演化及区内众多的铜、银多金属矿床的形成 ,因而对其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工作基础上 ,对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中基性火山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 ,火山岩的岩石类型为玄武粗安岩、粗面安山岩、英安岩及粗面岩 ,属钙碱性岩石系列 ;玄武粗安岩、粗面安山岩、英安岩及粗面岩的常量元素以富集SiO2 ,Na2 O ,K2 O和亏损Fe2 O3,FeO ,MgO ,CaO等为特征 ,微量元素以富集亲石元素和亏损铁族元素及Nb ,Ta为特征 ;火山岩的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 ;(87Sr/86 Sr) i 为 0 .70 4 5~ 0 .70 77,且主要集中在 0 .70 4 5~ 0 .70 5 5的区间内 ,εNd(t)多数为正值。火山岩是地幔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 ,形成于张性构造环境 ,它们是天山 -兴安造山带后造山期软流圈或地幔柱上涌所引起的岩石圈伸展作用、内蒙古 -吉黑印支造山带造山期后的伸展作用和蒙古 -鄂霍茨克残余洋“剪刀式”闭合所形成的拉张作用等综合效应的响应事件。
引用
收藏
页码:186 / 198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内蒙古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及其隆升机制探讨 [J].
邵济安 ;
张履桥 ;
贾文 ;
王佩瑛 .
岩石学报, 2001, (02) :283-290
[2]   满洲里-额尔古纳地区岩浆作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J].
吕志成 ;
段国正 ;
郝立波 ;
李殿超 ;
魏存第 .
矿物岩石, 2001, (01) :77-85
[3]   大兴安岭—燕山晚中生代岩浆活动与俯冲作用关系 [J].
邵济安 ;
刘福田 ;
陈辉 ;
韩庆军 .
地质学报, 2001, (01) :56-63
[4]   满洲里—额尔古纳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 [J].
吕志成 ;
郝立波 ;
段国正 ;
李殿超 ;
连长云 .
矿物学报, 2000, (04) :406-414
[5]   兴蒙造山带正ε(Nd,t)值花岗岩的成因和大陆地壳生长 [J].
洪大卫 ;
王式 ;
谢锡林 ;
张季生 .
地学前缘, 2000, (02) :441-456
[6]   大兴安岭中生代两类流纹岩成因的地球化学研究 [J].
葛文春 ;
林强 ;
孙德有 ;
吴福元 ;
李献华 .
地球科学, 2000, (02) :172-178
[7]   大兴安岭中生代伸展造山过程中的岩浆作用 [J].
邵济安 ;
张履桥 ;
牟保磊 .
地学前缘, 1999, (04) :339-346
[8]   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火山岩特征及演化 [J].
王忠 ;
朱洪森 .
中国区域地质, 1999, (04) :351-358+372
[9]   大兴安岭中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壳幔相互作用的证据 [J].
葛文春 ;
林强 ;
孙德有 ;
吴福元 ;
元钟宽 ;
李文远 ;
陈明植 ;
尹成孝 .
岩石学报, 1999, (03) :396-406
[10]   东北地区显生宙花岗岩的成因与地壳增生 [J].
吴福元 ;
孙德有 ;
林强 .
岩石学报, 1999, (02) :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