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国的法治化治理

被引:11
作者
于浩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
关键词
法治; 国家主义; 法治化治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0.0 [理论];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之中,其治理以法治为指向,视法治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践行规则之治、法律主治和良法之治,构建国家统治、社会自治与个人自主三者协同的治理格局,以实现社会生活的法秩序构造。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历程中,国家的权威支撑、保障着法律权威,引领并推动着法制变革和法治发展;而国家的强势介入以及由此生成的国家主义立场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拒了法律对权力的约束,弱化了协同共治的法治社会的可行性。国家主义与法治之间的博弈,势必影响着立法、司法的制度设计以及法治实现方法的理解适用。转型中国的法治化治理需要正视并反思这种国家主义立场,反思其对法治立场和效用的侵蚀。
引用
收藏
页码:74 / 8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司法地方保护主义话语批评 [J].
刘忠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6, 22 (06) :22-39
[2]   “法治中国何以可能”背后:伪假定VS真命题 [J].
苏力 .
探索与争鸣, 2016, (10) :33-36
[3]   国家“构建主义”法治的误区与出路 [J].
马长山 .
法学评论, 2016, 34 (04) :26-33
[5]   凯尔森对施米特国家理论的检讨——读《上帝与国家》 [J].
于浩 .
政法论坛, 2015, 33 (06) :181-188
[6]   论法律意识形态 [J].
季卫东 .
中国社会科学, 2015, (11) :128-145+208
[7]   基层社会的弹性执法及其后果 [J].
陈柏峰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5, 21 (05) :154-167
[8]  
从法制体系到法治体系:以宪法法律权威为中心的体系转型[J]. 李桂林.人大法律评论. 2015(01)
[9]   从立法技术到治理理念——中国语境下法律激励理论的转向 [J].
丰霏 .
法商研究, 2015, 32 (03) :46-54
[10]   社会转型和中国法治 [J].
苏力 .
经济导刊, 2015, (05) :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