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空间与当代美学研究新视野

被引:13
作者
裴萱
机构
[1] 河南大学文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赛博空间; 美学; 主体性; 仿象; 审美意识形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3-0 [美学理论];
学科分类号
010106 ;
摘要
赛博空间以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终端为窗口,以网络通信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以新传媒和符号传播为媒介,最终形成主体和技术相融共生的崭新空间样态。赛博空间以其"向内"的虚拟性、仿真性和"向外"的开放性和实践性特质深化了"超空间"哲学意蕴,也成为后现代空间转向中主导的表征形式。无论是网络游戏、慕课系统,还是网络文学、仿象界面,其背后都透露了主体生存状况、审美经验体察以及知识权力在后现代时期的新变,促使多元审美文化时代的来临,给当下的美学发展和研究提供契机。赛博空间实现了后现代美学功能的释放,其主体性的重建、超真实的审美自由和"仿象"的审美"内爆"都给美学自身的介入性和实践性注入了活力,也从对象、主体和意义等层面丰富了自身的话语资源。审视美学的未来前景,信息技术的延展和赛博空间的勃兴也将以学科互涉、文化研究和微观政治论的视角重构美学的文化诗学和审美意识形态面貌。
引用
收藏
页码:158 / 167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社会学视野中的20世纪中国“美学热” [J].
刘春阳 .
文艺研究, 2014, (06) :16-24
[2]   Part I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3高等教育版) [J].
L.约翰逊 ;
S.亚当斯贝克尔 ;
M.卡明斯 ;
V.埃斯特拉达 ;
A.弗里曼 ;
H.卢德盖特 ;
张铁道 ;
殷丙山 ;
殷蕾 ;
白晓晶 .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S1) :5-29+80
[3]   在“解构”与“重构”之间——美学命运之思 [J].
陈伯海 .
学术月刊, 2012, 44 (03) :107-116
[4]   走向“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美学” [J].
杨春时 .
学术月刊, 2010, 42 (05) :91-97
[5]   网络审美资源的技术美学批判 [J].
欧阳友权 .
文学评论, 2008, (02) :47-51
[7]   图像社会与文学的未来 [J].
彭亚非 .
文学评论, 2003, (05) :30-39
[8]  
象征交换与死亡.[M].(法)让·波德里亚(JeanBaudrillard)著;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
[9]  
第三空间.[M].EdwardW.Soja著;陆扬[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0]  
激进的美学锋芒.[M].[美]福柯等著;周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