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的发震构造与破裂机理

被引:12
作者
张培震 [1 ]
朱守彪 [2 ]
张竹琪 [1 ]
王庆良 [3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3] 中国地震局第二形变监测中心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发震构造; 破裂机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对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余震分布、地壳形变等的考察以及震前构造变形的研究,提出了汶川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多单元组合模型,认为川西高原、龙门山和四川盆地岩石圈结构及性质的差异造成了它们在变形方式和应力积累上的差异,其共同作用导致了龙门山断裂带应力的高度积累和突发释放,形成了汶川特大地震。龙门山断裂带具有高摩擦强度和高角度铲型逆冲结构,使得其不仅不易发生变形(但能积累很高的应力)形成震前的"滑动亏损带",而且不易发生微破裂形成震前的"地震空区"。当应力积累超过龙门山断裂带的强度时,就突发破裂形成巨大地震,同震变形和能量释放主要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补偿震前的"滑动亏损"、填满震前的"地震空区"。汶川地震发震断裂的高角度铲型逆冲结构对于汶川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断裂面上位移加速导致的正应力下降是高角度铲型逆冲断裂发生破裂的重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566 / 57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8 条
[2]  
Fault zone structures of northern and southern portions of the main central fault generated by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using fault zone trapped waves[J]. Songlin Li 1,Xiaoling Lai 1 Zhixiang Yao 2 and Qing Yang 1 1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Center,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Zhengzhou 450002,China 2 Institute of Geophysics,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Beijing 100081,China.Earthquake Science. 2009(04)
[3]   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孕育和发生的多单元组合模式 [J].
张培震 ;
闻学泽 ;
徐锡伟 ;
甘卫军 ;
王敏 ;
沈正康 ;
王庆良 ;
黄媛 ;
郑勇 ;
李小军 ;
张竹琪 ;
马胜利 ;
冉勇康 ;
刘启元 ;
丁志峰 ;
吴建平 .
科学通报, 2009, (07) :944-953
[4]   汶川Ms8.0地震余震序列重新定位及其地震构造研究 [J].
陈九辉 ;
刘启元 ;
李顺成 ;
郭飚 ;
李昱 ;
王峻 ;
齐少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2) :390-397
[5]   汶川M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发震构造 [J].
徐锡伟 ;
闻学泽 ;
叶建青 ;
马保起 ;
陈杰 ;
周荣军 ;
何宏林 ;
田勤俭 ;
何玉林 ;
王志才 ;
孙昭民 ;
冯希杰 ;
于贵华 ;
陈立春 ;
陈桂华 ;
于慎鄂 ;
冉勇康 ;
李细光 ;
李陈侠 ;
安艳芬 .
地震地质, 2008, (03) :597-629
[6]   1999年四川绵竹清平5.0级地震序列构造活动特征 [J].
赵珠 ;
汪碧澜 ;
龙思胜 ;
陈银 .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1, (06) :30-37
[7]  
FEM simulation of interseismic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J] . Shoubiao Zhu,Peizhen Zhang.Tectonophysics . 2012
[8]  
Co-seismic ruptures of the 12 May 2008, M s 8.0 Wenchuan earthquake, Sichuan: East–west crustal shortening on oblique, parallel thrusts along the eastern edge of Tibet[J] . J. Liu-Zeng,Z. Zhang,L. Wen,P. Tapponnier,J. Sun,X. Xing,G. Hu,Q. Xu,L. Zeng,L. Ding,C. Ji,K.W. Hudnut,J. van der Woerd.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 200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