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孔洞充填特征分析

被引:14
作者
李振宏
胡健民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奥陶系; 岩溶储层; 孔洞充填物; 古构造;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11.03.005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以碳酸盐岩溶蚀孔洞为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通过100余口钻井300余个岩石薄片,以单个薄片的溶斑为研究对象,发现孔洞的充填程度在区域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东、西部地区发育的孔洞被完全充填,孔隙消失殆尽,而中部地区孔洞被部分充填,存在大量的剩余孔隙,为油气储集提供了有利空间。孔洞充填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以及少量的石英、石膏和高岭石;白云石和方解石在区域上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东部地区以方解石充填为主,中部地区以白云石充填为主。根据奥陶系地层的残余厚度图、奥陶系顶面至各层系顶面的累积厚度图,恢复奥陶系顶面在不同时期的古构造面貌,分析认为孔洞充填程度及充填物类型的分区性主要受控于奥陶系沉积后,早、中三叠世沉积前盆地中部高、东西低的古构造格局。利用充填物的镜下特征、碳氧同位素特征、微量元素Fe、Mn、Sr的含量以及烃类流体包裹体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孔洞充填物的形成可以明显划分为早、晚两个阶段,晚期充填物烃类包裹体具有异常高温,明显受到了深部热流体的影响。孔洞充填程度及充填物类型分布规律的研究为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岩溶储层的区带优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该层系的下一步天然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引用
收藏
页码:444 / 456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   流体包裹体研究:进展、地质应用及展望 [J].
孙贺 ;
肖益林 .
地球科学进展, 2009, 24 (10) :1105-1121
[2]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奥陶系风化壳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 [J].
黄道军 ;
文彩霞 ;
季海锟 ;
王彦卿 .
海相油气地质, 2009, 14 (03) :10-18
[3]   坡折带在鄂尔多斯盆地岩溶储层演化中的意义 [J].
李林涛 ;
庞雄奇 ;
庞宏 ;
石小虎 ;
刘海峰 .
天然气工业, 2007, (12) :65-67+165
[4]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及其成藏成矿意义[J]. 任战利,张盛,高胜利,崔军平,肖媛媛,肖晖.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S1)
[5]   鄂尔多斯多旋回叠合盆地形成与演化 [J].
杨遂正 ;
金文化 ;
李振宏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04) :494-498
[6]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储层展布及勘探潜力 [J].
席胜利 ;
李振宏 ;
王欣 ;
郑聪斌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3) :405-412
[7]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储层演化与油气运聚 [J].
王欣 ;
李振宏 ;
郑聪斌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 (01) :114-118
[8]   沉积盆地流体包裹体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J].
欧光习 ;
李林强 ;
孙玉梅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6, (01) :1-11
[9]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古岩溶洞穴特征 [J].
郑聪斌 ;
张军 ;
李振宏 .
天然气工业, 2005, (04) :27-30+189
[10]   鄂尔多斯盆地两种不同成因古隆起的特征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J].
解国爱 ;
张庆龙 ;
潘明宝 ;
赵世龙 ;
任文军 ;
郭令智 .
地质通报, 2005, (04) :373-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