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制茶发酵的生化机制
被引:11
作者
:
萧伟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微农学院合肥
萧伟祥
机构
:
[1]
安微农学院合肥
来源
:
茶叶科学
|
1987年
/ 02期
关键词
:
制茶;
无氧;
多酚类物质;
末端氧化酶;
儿茶素;
茶叶科学;
氧化聚合;
生物氧化;
生化机制;
D O I
:
10.13305/j.cnki.jts.1987.02.001
中图分类号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发酵作用是红茶生产的基础,实质上是儿茶素的酶促氧化聚合、缩合及其次生与随伴反应的过程。有人证实KCN、NaN3能强烈地抑制制茶发酵作用,阻止变红。笔者也证实,用铜酶抑制剂如0.04摩尔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能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30—40%,从而部分地抑制了茶叶发酵,特别是抑制了茶黄素的形成。与此相关,一些作者认为,多酚氧化酶是茶鲜叶呼吸链主要的末端氧化酶:由于基质亏缺而使呼吸链断裂,导致基质进行无氧生物氧化和儿茶素的氧化聚合作用。然而,这些将有待进一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论制茶发酵的生化机制——兼与萧伟祥副教授商榷
王泽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王泽农
[J].
福建茶叶,
1987,
(01)
: 5
-
10
[2]
制茶发酵的生化机制研究进展
萧伟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徽农学院
萧伟祥
[J].
福建茶叶,
1986,
(02)
: 2
-
5
[3]
茶叶发酵的生化机制
王泽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王泽农
[J].
福建茶叶,
1985,
(04)
: 5
-
7+4
[4]
红茶萎凋、发酵中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及其与挥发性成分的形成
孙跃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徽农学院茶业系
孙跃进
黄雨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徽农学院茶业系
黄雨初
[J].
茶叶科学,
1985,
(02)
: 39
-
48
[5]
茶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研究进展
萧伟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萧伟祥
[J].
茶业通报,
1983,
(06)
: 3
-
7
[6]
红茶的发酵与糖的酵解
朱尚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朱尚同
王增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王增盛
杨仁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杨仁斌
[J].
中国茶叶,
1980,
(06)
: 8
-
11
[7]
植物生物化学[M]. 科学出版社 , 吴显荣 编, 1982
[8]
茶叶生化原理[M]. 农业出版社 , 王泽农 著, 1981
←
1
→
共 8 条
[1]
论制茶发酵的生化机制——兼与萧伟祥副教授商榷
王泽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王泽农
[J].
福建茶叶,
1987,
(01)
: 5
-
10
[2]
制茶发酵的生化机制研究进展
萧伟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徽农学院
萧伟祥
[J].
福建茶叶,
1986,
(02)
: 2
-
5
[3]
茶叶发酵的生化机制
王泽农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王泽农
[J].
福建茶叶,
1985,
(04)
: 5
-
7+4
[4]
红茶萎凋、发酵中的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及其与挥发性成分的形成
孙跃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徽农学院茶业系
孙跃进
黄雨初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安徽农学院茶业系
黄雨初
[J].
茶叶科学,
1985,
(02)
: 39
-
48
[5]
茶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研究进展
萧伟祥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萧伟祥
[J].
茶业通报,
1983,
(06)
: 3
-
7
[6]
红茶的发酵与糖的酵解
朱尚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朱尚同
王增盛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王增盛
杨仁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杨仁斌
[J].
中国茶叶,
1980,
(06)
: 8
-
11
[7]
植物生物化学[M]. 科学出版社 , 吴显荣 编, 1982
[8]
茶叶生化原理[M]. 农业出版社 , 王泽农 著, 1981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