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冬季一次雾过程宏微观结构的突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67
作者
陆春松 [1 ]
牛生杰 [1 ]
杨军 [1 ]
刘新 [1 ,2 ]
赵丽娟 [1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2] 江苏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关键词
雾顶; 地面雾浓度; 突变特征; 双层结构; 下沉运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4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2006年冬,利用系留气球探测系统、雾滴谱仪、能见度仪等仪器在南京北郊进行了雾的综合观测。本文选取2006年12月14日的一次浓雾过程,利用边界层廓线、雾滴谱、能见度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深入研究雾顶和地面雾浓度的突变特征(爆发性增强和迅速减弱过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雾顶的爆发性发展是湍流促使水汽向上输送、在上层逆温下累积并伴随大幅降温引起的;地面雾浓度爆发性增强时,近地层冷平流降温导致饱和水汽压减小,同时上层系统性的下沉增温引起逆温增强,水汽得以累积;雾顶的迅速下降过程中,雾顶部湍流发展,同时下沉运动引起了气层增温、雾体双层结构和低空急流的出现;地面雾的迅速减弱是太阳辐射和动量下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沉运动对雾生消的作用具有双重性;雾的双层结构出现在雾顶大幅下降过程中,并加快了雾顶的下降速度,这与以往研究中双层结构促使雾顶爆发性发展有很大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681 / 69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四川盆地西部暴雨对初始水汽条件敏感性的模拟研究 [J].
卢萍 ;
宇如聪 ;
周天军 .
大气科学 , 2009, (02) :241-250
[2]  
Advances in Weather Modification from 1997 to 2007 in China[J]. 郭学良,郑国光.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9(02)
[3]   北京高速公路大气能见度演变特征及其物理分析 [J].
张利娜 ;
张朝林 ;
王必正 ;
曾庆存 .
大气科学, 2008, (06) :1229-1240
[4]   南京冬季雾爆发性增强的物理特征研究 [J].
濮梅娟 ;
严文莲 ;
商兆堂 ;
杨军 ;
李子华 .
高原气象 , 2008, (05) :1111-1118
[5]   天津南部地区平流雾过程塔层气象要素特征分析 [J].
吴彬贵 ;
张宏升 ;
张长春 ;
王兆宇 ;
于莉莉 ;
刘彬贤 ;
解以扬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5) :744-750
[6]   南京冬季平流雾的生消机制及边界层结构观测分析 [J].
陆春松 ;
牛生杰 ;
杨军 ;
王巍巍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8, (04) :520-529
[7]  
Features of a rare advection-radiation fog event[J]. PU MeiJuan1, ZHANG GuoZheng2, YAN WenLian3 & LI ZiHua3 1 Jiangsu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y, Nanjing 210008, China;2 Nan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Nanjing 210095, China;3 Laboratory of Atmospheric Physics and Environ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8(07)
[8]   北京夏季夜间低空急流特征观测分析 [J].
李炬 ;
舒文军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2) :360-368
[9]   南岭山地浓雾的宏微观物理特征综合分析 [J].
邓雪娇 ;
吴兑 ;
史月琴 ;
唐浩华 ;
范绍佳 ;
黄浩辉 ;
毛伟康 ;
叶燕翔 .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05) :424-434
[10]   华北平原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的动力和热力特征 [J].
何立富 ;
李峰 ;
李泽椿 .
应用气象学报, 2006, (02) :160-168